时间:2019-10-26 17:56:2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肃慎书室主人 - 小 + 大
价格体系的形成既是货品难得程度的折射,也是力量之间的博弈的反映。 现实世界中,一个人,一个国家,限于知识技能与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泛经济需求,货品交换出现了。交换中的货品如何定价,最终取决于交易者的斗争。 如果此方自给自足,不企羡彼方任何货品,而彼方则非获得此方某些货品不可,定价过程中此方自然大占上风。 明清帝国之于欧洲,美国之于中国,都具有这样的优势。弱势一方为了摆脱困境,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提高自身知识技能,促进货品生产的多样化;一是使用武力,或者掠取天然货品,或者剥夺对方定价权。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制大清增加通商口岸,降低进口税,实质就是剥夺大清的外贸定价权。 目前中国和印度都是技术落后的私有制国家,对外贸易给两国下层国民造成的痛苦却相差甚远,主要在于印度的民主制度制约了上层的奢侈需求。印度的政府机关设施粗陋,官员也不敢好大喜功建设一些浮夸的形象工程,所以就能尽量抑制对喷气机、高级轿车、磁悬浮、电子设备等等的进口冲动,也就不必诱迫国民为了换取作为支付手段的外汇而饱尝痛苦。 从中外历史都可以知道,外贸的失衡,缘于内部的失衡。 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面临着严峻的定价危机。低层次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被压得一低再低,并且时常收到别国为了保护劳工利益希望控制进口的警讯。在原料能源等天然货品方面,部分地由于主权意识淡薄,除了煤炭之外都必须仰赖诛求无厌的国际卖方。外贸给国家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少。 走出中国的外贸迷局,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科学技术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做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其次是善待国民的维quan行动,修补社会裂痕。既可以降低进口尤其是奢侈品输入的规模,还能够使出口货品的隐性成本清晰起来。第三,就是提高天然货品的主权意识,尽量避免天然货品的廉价甩卖和来自外部资本的控制。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清欠”何必等到跳楼时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