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0 14:44:1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纸上建筑 - 小 + 大
精神病暴力肇事屡现不绝,11月5日,又有长沙一精神病史男子在小区内将一名9岁儿童无故殴打致死,再次令舆情激愤。 精神病发作呈现不确定性,很多恢复到如同常人多年之后,忽然又再度发疯。而实操中对所有精神病患者强制收容并不现实,这就需要监护人制度完善落实。 指定监护人并不难,难在如何让监护人真正负起责任,难在如何坚持治疗,坚持长期的复查和随访来消除隐患。 最新报道,嫌犯冯某华的母亲称,此前冯某华经常帮忙接送姐姐的孩子,从未有过伤人行为。鉴于儿子病情较为稳定,2019年春节后,为他停了长期服食的精神病药。(新京报) 这就是典型的松懈思维。停药要根据医生专业意见,不能家人自我判断,诊断精神病本来就难,并非外表可以轻易观察。 而松懈的根源是缺乏震慑,万一精神病伤人,会对监护人做出多严厉追责,决定了其警惕性高低。而现实中,精神病仅仅成为免死金牌,只有保护而没有责任。很多家属平时向外界隐瞒信息,试图让患者假装正常人士,闯祸之后又忙不迭翻出病史资料,来为嫌犯脱罪,而监护责任似乎轻微到无须顾忌。这一块在法律上和实操中,必须完善改进。有连带责任的利剑高悬,才能让监护人时刻警醒,让精神病保持稳定,才能让社区安宁。 同时建议完善一些强制通报和随访制度,精神病出院后落实到社区工作者、转接到社区医生,保证随访不中断,在保证其人身权利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监督和预防。 本案除了老生常谈的争议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槽点。譬如刚开始质疑围观者的冷漠,现已被证实并非属实,案件报警及时,而前期也并没有多人围观。但是即便零星路人的忽视也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越早的目击者拥有越大救命的几率。有人热心是不够的,要让人人都热心,人人都敢于热心,人人都不怕惹事上身,需要法律案例的示范引导——在这个情况下,正当防卫需不需要担责?为保护儿童把精神病打死打伤怎么算?——这些答案严重地影响着围观群众介入的勇气。 遗憾的是,既往一些对正当防卫过于严苛的判例,浇灭了很多人见义勇为的信心,我们不得不继续承受类似的代价。勇敢者依然会有,但是比例不够,不足以形成守望相助的强大防线。 另外一件令人厌恶的剧情,刚刚承受丧子之痛的受害人家属,居然发出了一封措辞极为工整的《感谢信》,从区委区政府一路感谢到街道社区,滴水不漏,语气正式,机构大小排序都挑不出一点毛病,没有长期撰写公文的基本功很难做到。老百姓说话啥水平咱是知道的,更何况遭受重大打击之后还能如此冷静,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 有采访说,受害人父称家属情绪不稳定,因此后续一些事情会委托政府帮忙处理。(新京报)——情绪不稳,如何做到行文如此之稳?一些事情委托出去,难道当事人的思想和态度也都委托给了他人?这种事情哪里都有发生,网友并没有给当地政府施加太大压力,当地又何须用力过猛? 撕心裂肺,人之常情,甚至指天怨地也可以理解,何必假装家属情绪稳定?何必让滴血的心情强作感恩? 基层政府积极介入没有毛病,但是精力要用在正经地方,努力解决问题,不要急着解决人。受害家庭不稳定、甚至有怨恨,才符合真实人情,在质疑声中任劳任怨去完善改进,而不是急于封堵批评的声音,才是为人民服务应有的表情。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孙小果案的追查,从未触及关键问题
下一篇:咫尺幼童不敢救,万里美帝誓荡平?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