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南开校长学术不端,“通讯作者”不是挡箭牌

时间:2019-11-26 09:50:49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邢雅苑 - 小 + 大

翟天临之后,“学术造假”又一次被顶至热搜首位。与此同时,“南开大学”“校长”“院士”“50篇”等词汇不断刺痛着网友的眼球。近日,美国微生物学家Elisabeth Bik在Pubpeer上发表文章,质疑南开大学校长、国际知名免疫学专家曹雪涛参与完成的超过50篇论文伪造图形、图片。截至11月19日,已有3篇论文,作者承认用错图片。教育部也回应正在调查此事。(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根据此前报道,这些被质疑的论文中,有超过40篇的”通讯作者”为曹雪涛。而有网友指出,在我国当前大学科研中,”通讯作者”通常只是一种“挂名”现象,指的是论文的指导老师,而非直接做实验写论文的那个人。因而认为曹雪涛此次是被团队内负责带研究生的“小老板”拖下了水,为曹雪涛喊冤。

然而“通讯作者”真的是学术不规范的挡箭牌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面对质疑,“通讯作者”绝不能成为网友替曹雪涛开脱的借口。

首先,“通讯作者”这一用法是否合理,本身就在学界存在争议。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韦家朝就曾在论文中指出,目前在著作权法等文件中,并没有“通讯作者”的界定。也就是说,为论文设置“通讯作者”只是一种不规范、不严谨的“行业惯例”。在国外一些著名期刊如 Lan-cet(《 柳 叶 刀 》)、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AJKD,《美国肾脏病杂志》)中规定,”通讯作者”必须是文内作者之一,但是在国内,“通讯作者”通常由学生的导师来署名。所谓“通讯作者”更像是大家约定俗成、默认的留给导师署名的一个身份。这样看来,“通讯作者”的身份本身就立不住脚,部分网友想要用“通讯作者”这一可能并不被学术界认可的身份来为曹雪涛“洗白”,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退一步讲,即使“通讯作者”在国内学术界是被认可的,曹雪涛也没有尽到所谓“通讯作者”应该尽的义务。一些人将“通讯作者”定义为论文的对外联系人和责任人,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既为责任人,那么小到实验的每一组数据是否准确,大到论文最终的结论是否可信,都需要”通讯作者”逐一排查、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投稿发表。然而截至19日,已有3篇由曹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作者承认自己在论文中用错了图片,论文写作本应是一项精准的工作,况且上述论文均涉及了生物、医学等人类重要领域,这样高的出错率,很难让人相信身为“通讯作者”的曹雪涛真的尽职尽责完成了他的工作。

在网友的讨论中,这样的言论几乎随处可见:曹雪涛是一校之长,又是工程院的院士,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但职称的评定有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支撑,因此挂名”通讯作者”是导师的常规操作——这样的“正常操作”“行业惯例”让人细思极恐。如果所有导师都是靠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那么我们的学术界、我们得到的学术成果将会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曹雪涛一案暴露出大学学术研究的许多问题:“小老板”代替导师带研究生、组内科研风气不正、学生急功近利、导师分身乏术等等。只给资金和大致思路的课题负责人、只负责平时教学和决定是否投稿的导师,被标识为“通讯作者”却不对论文内容负责……真实准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它意味着学术研究是有价值的,学者甚至因之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学术不端行为既冒犯了学术界,也冒犯了数以百计在钻心科研的真正的学者。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宁可错拆一千也不放过一个”,雷语背后是雷心

下一篇:什么系统BUG?能“自动生成文书”放老赖出境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