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02 18:29:5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回流儿童”是什么?进城后被迫返乡,他们或许比留守儿童更艰难 每逢假期,都是很多乡下留守孩子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时候爸爸妈妈很可能就从外地回来了。 留守儿童一直都是社会关心的重点群体,因为经济原因,他们不得不从小离开父母,长期留守在老家爷爷奶奶身边,童年父爱母爱的缺失,会在他们年幼的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意识到留守儿童会面临的困境,他们暗暗发誓不让自己的孩子也遭受这样的痛苦,再辛苦也要把孩子接到身边抚养。 随着父母的进城务工和工作变动,这些孩子跟着父母远离家乡,成为了随迁子女。 流动儿童数量正在增加,生活质量上升 有数据显示,1982年中国流动人口仅有660万,到了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增至2.21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段成荣教授等人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0年全国流动儿童的规模应该在3581万。 更具体来说,每8名儿童当中,就有1名流动儿童。 单看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他们确实比留守儿童生活得要好上不少,尽管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工作繁忙,但他们享受的是城里的生活条件,随时能使用自来水和冲水马桶。 更重要的是,即便他们的父母每个月只有两千元的生活费,也能给孩子腾出三四元乘坐公交、地铁,让孩子能够亲身走入图书馆和公园,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梦寐以求的生活。 留守与流动之间,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然而不是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在这样拮据的条件下顺利成长,由于户籍制度和父母工作的影响,他们很可能到了某个年龄段,被迫回到贫穷的家乡念书,他们曾经是流动儿童,却迫不得已变成留守儿童。 他们有一个单独的称呼,叫“回流儿童”。 今年《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会上就曾经提到:“流动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尽人意,超过3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未能得到平等的入学和升学权利。” 父母或许会继续留在二线、一线和超一线城市进行奋斗,而他们则必须要回到贫穷的家乡继续学业。虽然从身份上来看,他们成为了留守儿童,但是从心理上来看,他们与留守儿童有极强的割裂感。 试想,一个从小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适应的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出门有便捷的交通,街道上卫生环境良好,他们的社交圈也都是城里的孩子。 可因为学业原因,他们不得不回到陌生的乡下,没有父母的陪伴,还要独自面对急剧下降的生活质量,这换做是哪个孩子,能够轻松接受? 回流儿童面临的困境,或许比留守儿童更严峻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回流儿童曾经在城市里过过更好的生活,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从个人素养、知识储备和自信心上来看,他们应该比留守儿童更强才对。 然而研究结果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回流儿童群体学习成绩总体更差,留级比例有22%,远高于正常水平,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困难,抑郁风险高达64.26%。 从小在城市“温室”里长大的他们难以承受回流的巨变,因为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很难能融入当地的同龄人群体当中,主动或被动地与同龄人割裂开。 在生活环境上更是如此。从深圳城中村回流到老家县城的小珂(化名)很有发言权:“平时买个东西,买零食,离大超市特别远,没有地铁,公交也很少,能去的地方不多,也没什么好玩的。家里冬天很冷,夏天特别热。” 这只是从大城市回流到县城的体验,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冲击比较大的。 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学校里教育的方式也比较落后,甚至还有不少学校有体罚的现象,学生素质偏低,来自城市的孩子有更开阔的眼界,见过更好的教育方式和高素质的人才,面对这样的落差,他们很难能静下心来继续学习。 深圳曾经开展过“深圳,我爱你,再见”返乡儿童告别游,小珂在活动中留下了一首诗: 我是深圳长大的孩子 我想知道我是否会离开 我想知道为什么 我听见海浪的呼啸 我看见大海的涛浪 我愿在这成长 作为家长,如何减少回流儿童的“痛”?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突然离开赖以生存的城市,回到陌生的“家乡”,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不仅要面对更低的生活条件,还要忍受与父母分离之痛,对于即将进入青春期,或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作为父母,即便不能经常回家看望、陪伴孩子,也要通过发达的互联网和通讯方式与孩子联系,给孩子发泄情绪的途径,比起说教,家长应该更有耐心地去倾听孩子的苦。 与孩子共情,亲切地开导他们,至少能让他们在剧变的生活环境中找到一丝温暖。 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 回流儿童的抑郁风险高达64.26%,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十几岁,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应该会体谅父母的辛苦,于是过分“相信”孩子的心理素质,忽略了孩子岌岌可危的心理健康状况。 十几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渐渐成为了“小大人”,但他们的思想还尚未成熟,情绪敏感多变,加上他们从小都是在校园里成长,眼界自然没有那么广,遇到挫折和不适,很多敏感的孩子容易变得偏激、走极端。 有些孩子非常懂事,他们虽然过得并不好,但正是因为他们了解父母的辛苦,把什么苦痛都往自己肚子里咽。可是不要忘记,他们也只是未成年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无法宣泄的情绪长期积累,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甚至人格成长。 作为家长,应该更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孩子的小“矫情”,可以多多包容,并且为他们指引一条更好的道路,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积极面对学习和崭新的环境。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你的命值多少钱?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