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你这壳公司,保熟吗?

时间:2021-08-25 21:05:5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你这壳公司,保熟吗?

这两年影视生意尤其是院线不好做,防疫限制出行也限制聚集,拍摄档期拉长导致影片难产,影院里隔位排排坐观众上座率也不高。看一眼影院排单,最卖座的是重映的《阿凡达》——一部十年前的老片。一票影视公司艰难度日,华谊兄弟作为行业顶流过得怎么样?随手用天眼查翻开华谊兄弟的主页,五年前的股价十二三块,一路跌到现在的三四块,零头竟是我自己。
我们把眼光往前看几年,影视行业也有高光时刻。那个时候娱乐圈最大的瓜不是“我的很大,你忍一下”,也不是“十年女友沦为沪上情欲流”,而是娱乐圈遇上资本贵人后,开始的一系列魔幻收购。
顺便,吃瓜群众和散户们,也跟着坐了几次过山车。
说真的,无论是搞金融的还是搞法律的,想学好收购,得先从娱乐圈开始。案例之丰富、故事之精彩,还能顺便追星吃瓜,学起来真不累。
这次我们就来把这些娱乐圈收购案好好学一遍。
原先拍电影不赚钱,想做娱乐圈的金主门槛不算高,据说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连饭钱都要找投资人帮忙。那时候只要有钱,都能踏进来分一杯羹。娱乐圈最怀念的时代是山西煤老板投资的时代,财大气粗的煤老板们只想捧一捧自己喜欢的小明星,对导演、编剧最为宽容,爱怎么拍就怎么拍,甚至赚钱赔钱都无所谓。除了煤老板,做电商的、搞餐饮的、造金属管的,纷纷进入娱乐圈。
做电商的阿里巴巴花了62.44亿港元认购文化中国(港股上市公司)60%股份,后者投资过《西游·降魔篇》《让子弹飞》、《建党伟业》,当时还拥有《双城OL》、《玄境OL》手机游戏业务和甘肃卫视等卫星电视业务。而文化中国转型后,这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阿里影业,成了娱乐圈里绕不过去的庞然大物。
据天眼查显示,文化中国最重要的融资历程有三次,其中两次和阿里有关。从资本运作层面看,阿里持股文化中国的目的是买下这个壳公司。买下壳后阿里踢出了原有六大股东中的四个,剩下的两个承诺成为阿里的一致行动人,阿里通过这次收购实现了影视业务的借壳上市。
其实腾讯早在阿里前入股了文化中国,但在阿里入股后一年内股份就从8%被摊薄到1.2%,虽说大赚了一笔,但最后也算黯淡退场。文化中国成了两个互联网巨头博弈的战场之一。
搞餐饮的湘鄂情曾在一周之内连续收购两家影视公司,先拿下中视精彩51%股权,再把笛女影视51%股权收入囊中。这个中国第一家A股上市的民营餐饮公司,这个最会做古法暹罗鸡、千岛湖有机鱼头和洪湖野鸭香锅的公司,餐饮走着下坡路,但又走上一条影视路。
湘鄂情在几年前就开始转型了,除了收购影视公司,还收购环保公司。究其原因,不过是在餐饮业务扭亏乏力的情况下,收购其他业务确保净资产为正值,从而避免退市,于是就盯上了影视行业。
这么看来,娱乐圈真是个香饽饽,包治百病。
造机械的中南重工通过大唐辉煌切入电视剧制作行业,同时大唐辉煌也得以借壳上市。让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是,大唐辉煌40名自然人股东中有唐国强、冯远征、陈建斌、王姬、陈小艺等诸多大牌明星。
通过天眼图谱发现,大唐辉煌的股东只有一个,但从历史股东信息里,就能找到明星们的名字,企业架构图里“贴心”地把他们列了个框架。这场收购大牌云集,明星大赚一笔,半个娱乐圈都乐开了花。
当然了,如果你想看看明星、老板们名下还有哪些企业,利用天眼查-查老板的功能就可以继续寻找,比如我们搜索“姜文”,天眼图谱就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所有商业信息罗列出来。
为什么这些公司喜欢进军影视行业,喜欢搭上娱乐圈的线?为什么他们喜欢收购有明星股东的公司?
因为那时候影视行业赚钱啊,多年来电影票房不断攀升,粉丝经济也开始兴起。从2014、2015年起,主要影视公司的通过并购基本完成了资本化,接下来怎么发展?抢人抢IP!
吃瓜群众们都有印象,有一段时间,整个市场就认IP。这些公司也着急,好的IP不去抢,以后真的抢不到,你不把明星网红们薅来,就会有别人把他们薅羊走。
那怎么把明星薅到手里呢,影视行业龙头华谊兄弟秀出了自己的操作,堪称薅明星抢IP的教科书:先由明星成立壳公司,再被高溢价收购,从而实现明星与公司的深度绑定。
比如,华谊兄弟以2.52亿元收购张国立名下的常升影视,这家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当时成立不到4个月,还没有营收数据;以7.56亿元收购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持有的东阳浩瀚70%的股权,这家公司成立不到1个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估值为10.8亿元,是其承诺2015年净利润的12倍;收购以冯小刚为主要股东的东阳美拉70%的股权,交易对价10.5亿元,而当时东阳美拉的净资产是-0.55万元。
通过天眼查,能清楚地梳理出这些明星、空壳公司和华谊兄弟走到一起的剧情。这大概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明星一般会和上市公司签订三年的对赌期,通过三年的时间提前支取未来10余年的收益,借由证券化实现财富增长。通过这一手操作直接成了上市公司股东,相比之下,片酬和代言,那都是打工人赚辛苦钱,毛毛雨洒洒水啦。
而上市公司也深度绑定明星资源,能在二级市场讲出新故事,股价还能再上个新台阶,原来的股东高位套现立场,简直美滋滋。华谊兄弟“珠玉在前”,后来者有样学样,唐德影视收购范冰冰控股的爱美神,暴风科技收购吴奇隆持股的稻草熊影业。
孙红雷演的《征服》里有个卖瓜的场景,经典就是刘华强的那一句“你这瓜保熟吗”,放到壳公司收购案例中,这些明星的壳公司绝对是个好瓜,买下来就能给上市公司解渴。
壳公司熟不熟不知道,反正人是熟了,不仅熟了,还赚翻了。
娱乐圈的收购案在几年前一片火爆,但收购一时爽,经营不好,苦果还得自己尝。以前明星与公司签约,明星的片酬计算在成本里,现在上市公司收购壳公司,反而计算成了收入。上市公司规模增长,不是因为赚的钱多了,而是因为大量的收购,虚胖了,就像湘鄂情为了不退市而收购影视公司。这种收购埋下了很多的商誉大雷,这些雷终有一天会爆炸。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即使收购明星手中的公司不算利好,但和明星解约,那绝对是利空。对赌期结束,明星解约,利润怎么保证?在天眼查上可以看到公司历年的财务信息,我们搜索唐德影视的财务报表就能发现,因为过度依赖范冰冰,收购完成后某季度利润曾同比下降72.12%。
有些收购看着火爆,但实际上埋雷不少;有些公司看着拉垮,实际上却是个潜力股。吃瓜群众可以隔岸观火,把这些事儿在茶余饭后聊一聊,但如果你购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有一天这些大雷爆了,别说茶余饭后聊天了,估计连饭都吃不下去。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暴雨之后,悲催的郑州人民

下一篇:西工大“神秘女教授”曝光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