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瞭望 > 文章

警惕既得利益的反扑

时间:2021-09-06 14:35:2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警惕既得利益的反扑


去年11月,国家首次组织开展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心脏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暴降至700元左右。
消息一出,举国欢呼。舆论普遍认为,“集采”砍掉了医药流通中间环节的暴利。
不过,我们似乎高兴得太早,降价之后,问题接踵而来。
有媒体近日报道,在不少医院,心脏支架陷入供货不足,型号不全等困境,“以前没钱做手术,现在有钱没支架”。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医保相关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生产企业在完成约定的集采量以后,由于价格低利润薄,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再补货。
天津医保采购中心负责人则表示,集采以后,整体的价格降下来,利润缩水,某些企业的配送服务,不像以前那么用心。
面对心脏支架供货的窘境,许多人开始质疑“集采”模式本身,认为这种“价格管制”干扰了市场,导致供需关系的错配。
鱼叔我注意到,类似的质疑早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就上个月,就有两个相关的新闻。
一是有媒体报道,同样因为“集采”,价格暴降的冠脉球囊也出了问题,有的企业被指节省成本,牺牲了产品质量。
某心内科专家就透露:“最近我做了一个病人,连用了四个球囊都破裂了,造成血管穿孔,这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报道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不理性的产品降价违背基本市场规律,不可持续,会造成严重后果,既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打击企业对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二是华北医药因为布洛芬缓释胶囊“断供”,收到了国家集采首张断供罚单。
许多人为华北医药喊冤,认为集采把药品价格压得太低,导致中标的华北医药只能亏本生产,“断供”情有可原。
那么,“集采”真的属于反市场的“价格管制”,真的伤害民众利益了吗?
“集采”之后,某些药品或器械出现了供货困难,甚至是质量问题,这个锅真的该让“集采”来背吗?
对于类似的观点,我完全持反对的态度。
“集采”跟“价格管制”完全八竿子打不着。集中采购,以量换价,这分明是一种市场化手段,和之前用行政手段强行降价,显然是两把事。
其实,类似这种以量换价的药品采购模式,在全世界都很普遍。比如在美国,商业保险的市场换价格,和我们的“集采”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低价中标”造成断供或质量下降,同样是个伪问题。
华北医药为例,华北医药的布洛芬缓释胶囊,是中标里价格最高的。4家中标,华北医药是0.268/片,而珠海润都才0.203/片,简单地说,华北医药的成交价是最低报价的1.32倍。
中标价最低的珠海润都还在正常供货,中标价最高的华北医药,却因为低价亏本断供,这个逻辑说得通吗?
此外,那个心内科专家说,自己用了四个球囊都破裂,造成病人血管穿孔。我对此很是疑惑,如果这个事情属实,应该是一个严重的医疗产品的质量事故,为何就这样不了了之?
退一步说,即便事故属实,也应是医疗器械质量监管的问题,不能让“集采”来背锅。医疗产品人命关天,企业如果一手玩“低价中标”,背地里又偷偷降低质量,显然是不可容忍的。
把“集采”之后出现的种种怪象,联系起来看,鱼叔我觉得背后恐怕不简单。
中国在实行“集采”之前,不仅医药价格畸高,民众不堪重负,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医药腐败,养肥了一个由药企、中间商、医院、医生组成的庞大即得利益集团。
“集采”之后,曾经高高在上的医药价格一落千丈,民众是得了实惠,却动了即得利益者的“蛋糕”,他们必然不甘心,而要进行反扑。
“集采”当然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改革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来化解,而不是否定改革的本身。
这个时候,公众需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某些貌似”专业“的声音,带进沟里了。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骑手没有所谓“工作自由”,单来了就得走

下一篇:自己办证44天,“黄牛”一天搞定!这背后的猫腻是……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