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3 19:04:5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汉语博大精深,银行甩得一手好锅 近日,央行辽源市中心支行披露一则处罚信息,中国银行辽源分行因对外误付假人民币给客户,央行辽源市中心支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源分行处以警告,并处罚款3万元。 看了这则新闻,鱼叔不禁联想到,最近发生在我家人身上的一件事。 家里老人从当地农业银行取了几千块钱,放在家里近半年一直没怎么用,前段时间,老人把钱拿出来买东西,结果被人发现,其中两张100元的假币。 老人一下懵了,没想到银行里竟然会有假钱,于是找农业银行讨个说法,结果人家根本不承认,老人要求查相关记录,银行方面则说,时间太长了,没法查。 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投诉,折腾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一个结果,最终,老人只好认栽,两张百元假币,至今还在家里躺着。 可以看到,类似用户从银行取到“假币”事情,其实有很多,网络上有许多类似的吐槽。但是,能够维权成功的却不多见,银行因此受到处罚的个案,更是凤毛麟角。 也正因此,辽源这张“误付假币”的罚单,引起舆论的热议。 不过,对于“误付”的说法,大多数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个传神的词汇,瞬间让银行由涉嫌犯罪的行为变成了简单的违规行为,监管机构也是象征性的行政处罚了事,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让银行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也纳闷了,为什么普通人拿着假币到银行,就能被精准拦截,从银行流出的假币,却可归咎审核失灵,成了“误付”呢?这个事情显然给大家心中留下了一连串问号,对此,央行方面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说明,打消舆论的疑虑。 银行中出现了假币,犹如警局中出了犯罪分子,其实是很严重的事情,它让金融机构的信用岌岌可危。然而,对此类似问题,往往当作普通民事纠纷处理,信息不对称之下,消费者想要维权困难重重,许多人只好自认倒霉。 究其原因,一些银行往往以钱款“离柜概不负责”为由,千方百计撇清责任,现有法律法规对于用户在银行取到假币,相关的处理流程不够规范,对用户权益保障不够有力,使得银行又当运动员,又当法官。 而这,也是舆论对“误付假币”被罚事件反应强烈的另一原因所在。在银行不时流出假币的背景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那么,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面对强势和霸道的银行,该如何举证维权,会有辽源那位储户那么幸运吗? 无论从现有的技术能力,还是银行的内控程序讲,银行按理说是不该流出假币的。这种反常的事情如果发生,监管部门理当强势介入,启动严格的调查和问责机制,而不是变成用户和银行之间的不对等博弈。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癌症患者实名举报被医生索要数万红包及贵重礼品后手术失败!多年维权被踢皮球!
下一篇:最奇葩的新首富诞生了!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