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7 20:10:0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上海这个操作“绝了”!
有几个城市,有底气把中风险地区划在奶茶店里?
原本准备好了几个标题:「沪吹最后的倔强」「沪吹终将成胡吹」「历史转折点上的沪吹大翻车」……因为我笃信一点:管他什么「吹」,终有破产时。 毕竟,上一个在你们上海吹得这么狠的,已经趴下了,他就是上海文峰的浩哥。 没成想,上海很不给我面子。 这轮疫情,包邮区也被波及。这算是随堂考+摸底测。 魔都会变「魔」为「废」吗?很多人都挺关心。 结果上海甩出一个叫「全球最小风险区」的答案。 01 刚看到「上海把中风险地区划在奶茶店内」的新闻时,我以为自己看错了。 是上海通报时把风险区范围说错了,把「静安区」或「静安寺街道」说成「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愚园路228号」,还是我地图缩放比例太大了?「愚园路228号」,只是个20多平米的奶茶店啊…… 等到消息坐实,我只能感慨: 上海太不按规矩出牌了。说是对中风险地区封闭管理,实则让那家奶茶店歇业一阵。 别人的中风险地区,要不就是市辖区,要不就是街道;封控管理也是「宁可多封一千,不可漏封一个」,出现一例,封上一片。你倒好,封巴掌大点的地方,不怕被打脸? 你是不是误解了「地区」两个字的内涵? 网上也有些人质疑:风险区划得这么小,有意义吗?还有人调侃,这事唯一的意义,就是捧出一家网红店。 但我脑子里想的是:除了上海,有几个地方敢把风险区划得这么小? 风险区划定,当然不是越小就越好,风险排查有疏漏,很容易导致疫情扩散;也不是像很多地方那样「保险起见,划一大片」,那样保险是保险,被禁足居民的生计呢?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呢? 重要的是「因疫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遵循「非必要不扩大」原则。 这又回到那四个字上了:科学,精准。 上海通报已经给出了依据: 1,5名感染者在隔离管控期间的例行核酸筛查检测中就发现了,流调溯源把整个链条摸得很清楚; 2,2830名密接者都是阴性,均已被隔离管控。 你说万一病毒流窜到整个片区或其他地方呢? 他说:不会。 依据有了,那底气呢? 我翻了翻资料,算是找到了点麟角: 2021年2月25日,作为全国「一网统管」建设引领者的上海,召开了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发布会,基于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融合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先进技术,在静态建模基础上,通过叠加多维实时动态数据,支持以生命体、有机体视角对600多万辆动车、480万栋建筑物、4.75万幢高层建筑等细小单元进行感知和管理,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预判、发现和处置。 不理解不要紧,「智慧化」三个字是解码关键词。 那这次涉及的静安区呢? 2019年11月,上海「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简称静安「151项目」)获得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国赛区「城市精细化治理奖」。它打造的是「物联感知城市、数联驱动服务、智联引领决策」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精细化治理」,嗯,这是很多人对上海城市治理的惯有印象了。 说到底,能把奶茶店那20多平米划为中风险地区,反映的不光是防疫自信,还有治理能力积淀。 02 这算不算上海作为防疫模范生交上的高分答案? 打分权在时间手里。 但能且敢这么做的,也就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了。 网上很多人会习惯性地祭出那句: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 我忍不住泼上冷水:Flag别立得太快,调门别扯得太高。 没哪个地方是绝对的「负面绝缘体」,吹捧也是害;「完人逻辑」对人不适用,对城市也一样。 费里尼老师说得挺好: 「沪」之所以值得被「吹」,是被比较出来的。 假如「废都」不「废」,「魔都」何以成「魔」? 这年头,「华丽袍子里面爬满虱子」的「真不香预警」,来得不要太多。 比如,同样称得上「数字治理模范城市」的某地,就被疫情打回了原形,只能愣在那里嚷着「非必要不亮码」。 很多人「吹」上海,是因为某些地方俨然「长在了人们槽点上」,一下子把评判基准线拉得很低。 可不能说,对比就没价值。 上海的作业确实没法抄——尤其是需要精细化智力水平托底的各个方面。 可上海防疫过程中的某些理念——信奉专业与常识,力求不缺位也不过度,尽量不因防疫扰民,真的就学不会? 学霸的90分成绩咱们考不来,但人家科学的学习态度,咱们还不能借鉴下吗? 再扯一句:很多地方防疫交出了感人的成绩,真的只是因为治理技术与设施等硬件不行? 那些急着回答「这事换到别的城市也一样」的人,建议先好好思考下。 03 就在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个梗: 看见外地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反应—— 北京人说:地方上来的。 上海人说:乡下来的。 广州人说:北方来的。 深圳人说: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个刻板指数爆表的段子,说得当然不确切,很容易暴露「深吹」本色。 只不过,深圳在一线城市的包容度,确实也摆在那。 同样,你要让很多人吹一波北京、广州,照样能吹出花来。 但必须看到,哪个被吹的城市,也都连着一堆问题。 你吹上海有文艺范,可在那些一口一个拉斯冯提尔、托马斯·古铁雷兹·阿莱、伊利·曼佐的十级文青看来,上海还是俗了。 王安忆曾说:「别的地方的历史都是循序渐进的,上海城市的历史却好像三级跳那么过来的,所以必须牢牢地抓住做人的最实处,才不至恍惚若梦。」 你可以解读出好来,也可以剖析出来。 更别说,那些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 前几天,在某微信群里,几个朋友在那讨论上海该不该「吹」的问题。 有友人说:「吹」还是有用的,至少能让50分的人懂得向70分靠拢,让70分的向90分靠拢,90分得到肯定后力争向100分的标准看齐——只要不把90分吹成100分就好。 我深以为然。 我不会说「90分就足矣」,可如果让我用脚投票——「如果疫情来袭,你愿意在哪生活」,我的脚可能会很诚实。 上海未必「永远可以相信」,但「绝大多数时候更值得相信」,就该被对标。 我大概率是做不成「沪吹」了。 但就凭着上海的防疫表现,我也绝对做不了「沪黑」。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