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毛主席诗词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毛主席诗词 > 文章

以死来战斗——毛泽东晚年《七绝·屈原》一诗的背后是什么?

时间:2019-10-25 10:01:1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以死来战斗
——毛泽东晚年《七绝·屈原》一诗的背后是什么?

又是一年逢端午,小编在缅怀楚国诗人屈原的同时,又不禁怀念中国历史上另一位更伟大的楚国人——毛泽东!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开国领袖毛泽东是湖南人。湖南是战国时楚国旧地,也是屈原流浪过的地方、讴歌过的地方、殉难的地方。也许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缘”情结吧,毛泽东对屈原可谓情有独钟、终生挚爱。
在毛主席对屈原和屈原作品的众多评价中,最能反映毛泽东对屈原的综合评价的,大概要算他晚年写的《七绝·屈原》了。
毛泽东为古人写的诗仅有4首,其中就有作于1961年秋的《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七绝·屈原》是毛泽东赞颂屈原诗品和人品的诗化评论。“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是说屈原的《离骚》等光辉诗篇,是他手中紧握的足以致敌于死命的利剑。这是赞屈原作品的战斗威力。毛泽东曾把屈原的思想概括为“批判君恶”,指出骚体有民族色彩,是“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诗中“杀人刀”的比喻,是对屈原作品的真理性和批判威力的形象化表述。毛泽东这两句诗对屈原作品的评论,一扫千百年来咏屈原诗作中的忧愁幽思、悲愤同情的气氛,出语惊人而深刻地指出:屈原的诗歌是指向腐朽势力的战斗檄文。诗句读来使人感奋!这是前无古人的独创之论。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是说由于社会的黑暗,奸佞小人太多而贤德之士太少,屈原感到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孤身跃入汩罗江以死报国,歌颂屈原伟大的人格。一“跃”一“冲”两个动词的运用,“万里涛”对汩罗江的夸张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屈原自沉汩罗江的凛然正气和悲壮气氛。从表面上看,屈原是被反动势力迫害死了;但从本质上看,屈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千古流芳。正如毛泽东所说:“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就像“怒而触不周之山”的共工,屈原没有死,他是胜利的英雄。这就是毛泽东在此诗中对屈原人格精神前无古人的评价。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毛泽东作诗咏屈原,当然不会是发思古之幽情。联系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不难体会到毛泽东歌颂屈原与现实斗争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国际风云动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如同中流砥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曾把斯大林和列宁比做无产阶级专政的“刀子”。他把屈原的“楚辞”比作“杀人刀”,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人手里掌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是当时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因此,这首诗无疑是在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下的有感而发。
正如屈原由于“艾萧太盛椒兰少”,才有“一跃冲向万里涛”的悲壮之举一样,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苏修集团和西方反动势力的“反华大联唱”,加之国际上多数共产党放弃了马列主义原则、走上背离革命和人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不也同样面对着“艾萧太盛椒兰少”的困难局面吗?
由此可以看到,毛泽东正是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屈原,他从屈原精神中吸取了力量。所不同的是,共产党人不会像屈原那样悲观厌世、最终选择放弃,而是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未来。
毛泽东逝世后,国际共运发生了比20世纪60年代更加严重的混乱和挫折。但是,毛泽东生前有话在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屈原和毛泽东,都是楚湘大地山川奇气所钟的伟大人物,是中国古代和现代两位伟大政治家和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一生研读屈原诗歌,吸收屈原作品的艺术营养,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诗风,从而使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PDF下载】《毛泽东诗词集》

下一篇:毛主席诗词与中国气派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