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2 21:39:1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评论员 - 小 + 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章: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在这里讲的是国君应怎样实行王道、获得民心,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孟子认为,要在战争中获胜,就在于赢得人心;要赢得人心,就在于“得道”。 孟子上述这段话大意是说,统治人民不必用国家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险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锐利。只要符合道义,帮助你的人就多;违背道义,帮助你的人就少。帮助你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你的亲信都会背叛你;帮助你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归顺你。 很明显,孟子在这里主要是讲君王如何实行王道,才能获得人心、获得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孟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王道。 毛主席曾经引用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然而,毛主席将“道”的内涵予以升华,将“道”提升为“革命”、“正义”、“进步”的含义。就是说,弱小而进步的社会力量,只要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方面的同情、声援、支持和帮助,最终战胜暂时强大却腐朽的社会力量。反之,违背正义的反动势力,尽管强大于一时,终究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38年,毛主席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指出: 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的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在其国际形势之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 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1970年5月20日,为了声援柬埔寨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毛主席在天安门发表了庄严的“五二○声明”,题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声明中说: 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为什么要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恰恰因为“得道”者往往在斗争中暂时失利、暂时孤立。正因为如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才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资源。也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斗争阶段,“得道”未必立刻就“多助”,而“失道”者由于一时的强大,或者善于欺骗,也未必立刻就陷入“寡助”。 我们知道,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经济封锁之下。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集团开始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由于中国共产党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批评,从1959年底开始,赫鲁晓夫集团煽动一些兄弟党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反华大围攻。 1960年7月,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发回“情况报告”,反映当时捷方一些同志在与我方人员接触时,谈话中使我们感到他们在暗示说:中国今天在“破坏团结”。这些情况表明,捷方在其党内传达国际共运一系列争论的过程中,对我方作了各种歪曲甚至污蔑,同时又以“闹不团结”的大帽子对我方进行丑化。 “情况报告”特别举例说,布尔诺军事学院三名学生党员,曾向我方在该院学习的留学生说:“最近有位中央委员向我们作了传达,说你们纪念列宁的三篇文章中有许多反面的、消极的观点,主要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你们不要和平共处。在布加勒斯特开会时,你们是孤立的,拒绝在公报上签字,四十多个国家的共产党都批评了你们。你们为什么主张解决世界问题总是要用战争?”还说:“在捷共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右倾机会主义指南斯拉夫,‘左’倾机会主义就是指你们中国。”中国留学生当即回答说:“我看结论下早了一点,还要让历史来证明谁对谁错。” 毛主席看了这个“情况报告”后,批示道:“结论下早了。最早笑人的人是不妙的。我们的方针是:不怕孤立,后发制人。” 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当时追随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对当时国际共运中所争论的大问题丝毫没有觉悟。正因为如此,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走上推行私有化、国家解体的道路。1989年开始,捷政府实行激进的私有化经济改革,全面放开物价。改革造成斯洛伐克地区的经济遭受崩溃,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被迫分为两个国家。这时再回过头来看1960年捷共一些领导人的政治态度,真可谓“最早笑人的人是不妙的”。 196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遭受严重困难之际。一方面,国际上帝修反联手反华,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对我国撕合同、撤专家、逼还债,美帝国主义又纵容台湾蒋介石集团准备“反攻大陆”;再加上原先一直与我们友好的亚洲大国印度,也反过来反对我们。一时间,新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和困境。另一方面,国内碰到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党内核心领导层又因为经济困难问题发生了关于“三自一包”、“分田单干”的争论。 在这冬云、狂风、飞雪、严寒的袭击之下,毛主席于1962年12月26日写下《七律·冬云》一诗:“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1963年11月,毛主席在修改中宣部副部长周扬送审的题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的讲话稿时写道: 真正的革命家,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战斗的唯物主义者是大无畏的,是不怕孤立的,是不怕反动派和修正主义者咒骂的。因为他们知道,代表未来的不是那个看起来可怕的庞然大物,而是自己这些小人物。一切大人物都是小人物变成的。起初好像孤立的人们,只要他们手里有真理,他们最终总会要胜利,这就是列宁和第三国际。而因为丧失真理,失掉群众的拥护,有名的大人物和大团体,势必会衰亡,会变小变臭,这就是伯恩施坦和第二国际。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反对方面转化。 这段话,其实是更加具体地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道理。 作为诗人的毛主席,更是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不但瞻望到今后“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反对方面转化”、“大人物、大团体也可能变小变臭”,而且洞察到现实环境中,不仅仅有“飞雪”、“狂风”和“寒流”,不仅仅有“高天滚滚寒流急”,还有“大地微微暖气吹”,还有众多坚持真理的小人物,更有坚持真理的广大人民群众。 尽管小人物和广大群众一时还不占上风,但是“大地微微暖气吹”是事物今后进一步转化的根据和前提。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毛主席晚年思想更辉煌(3)
下一篇:毛主席晚年思想更辉煌(4)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