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义之声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义之声 > 文章

警惕“女神节”、“女王节”等称呼对女性的物化

时间:2022-03-08 14:42:4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警惕“女神节”、“女王节”等称呼对女性的物化


众所周知,每年的3月8日就是三八妇女节,但是这个节日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国际劳动妇女节”。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国际劳动妇女节”其实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女权运动深度融合的产物,它自诞生起就具有很强烈的反剥削、反压迫、反强权的性质。
然而,在商品逻辑盛行的当下,很多具有阶级锋芒、斗争性质的称呼都已经成功地被“改头换面”,成为了消费主义市场景观下的一个个营销符号。“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称呼同样难逃资本的魔爪,它已经被改造成诸如“女神节”、“女王节”等等“去斗争化”的空洞符号。
资本最擅长包装。“女神”、“女王”这两个词听起来也确实很高大上,似乎代表着对女性地位的高度尊崇。然而,什么样的女性才能成为“女神”和“女王”呢?现实是,并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是家世显赫的富家子女。于是,资本操纵舆论暗示着女性朋友们:只要按照资本的逻辑一直消费,买买买,就能把自己包装成“女神”和“女王”,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为“女神”和“女王”的滋味儿。
把自己包装成“女神”和“女王”,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物化。就像女孩子们平时喜欢打扮自己收藏的芭比娃娃、动漫手办一样,资本同样在打扮着属于自己的芭比娃娃,只不过,这里的被资本打扮的芭比娃娃,其实是活生生的女孩。女孩,只有经过资本的打扮,才能成为自己想象中的“女神”和“女王”,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全部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通过将消费主义与女性捆绑起来,暗示女性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女性变成了一种客体,她们只有在资本的凝视、窥看中,才能实现价值。换言之,沉迷于“女神节”、“女王节”之中的女性朋友们,全部都在被资本定义着。资本今天可以把消费中的女性定义成“女神”,明天可以消费中的女性定义成“女王”,后天也可以把消费中的女性定义成什么“仙女”之类的能够极大填充女性幻想空间的种种形象。这意味着,作为“人”的女性,成为了任资本肆意打造、加工、塑造的“物”。女性的主体性出现了缺口,并且迅速被资本的灵敏嗅觉捕捉到,于是这种缺口被慢慢地打开、撕裂,直至主体性本身化为了虚无——女性,成为了资本的附庸。
跟所有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产生的名词一样,“女神节”和“女王节”等称呼同样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国际劳动妇女节”,其核心在于“劳动”二字,意即女性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才能实现自身的主体性,才能不听命于人。鲁迅先生有一个比喻讲得很好,他说:“拿一匹小鸟关在笼中,或给站在竿子上,地位好象改变了,其实还只是一样的在给别人做玩意,一饮一啄,都听命于别人。”这就是说,如果女同志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能独立地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就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时,不论是当个普通人也好,还是成为“女神”、“女王”也罢,都仍然是听命于人。
消费主义的要害在于,它回避了使女性真正成为“女神”和“女王”的途径——从事社会生产劳动,掌握自身命运。而是通过生造出来的虚拟概念,勒令女性不断消费,不断物化自己,用女性的青春来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的燃料。
到头来,资本收获了利润,女性们却失去了青春以及经济力。
繁华的尽头,却是荒芜。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鐵链女们得不到解放,过“妇女节”是可耻的

下一篇:在妇女节被异化成女神节的今天,更加想念毛主席!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