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3 18:26: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告别2021,没有俞敏洪们家长还焦虑吗? 【策划语】疫情步入两周年,面对令全世界头疼的病毒,中国构筑起有效防线。这得以保障绝大多数国人的安全,尽可能降低了生产生活所受的干扰。但病毒的持续存在,还是增加了个体和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 这一年来,很多人物、行业面临巨大变化。大厂不再像过去一样充满吸引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通过考公上岸,而企业家这一词汇所代表的涵义似乎也变得含混,曾经风光无两的教培行业、直播带货行业突然变天…… 要准确定义这些变化,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但无论国家还是个体,在变化中“寻路”,探求一个更好的未来,应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回顾2021,就是为了拥抱并理解这些变化,在变化中仔细辨析,哪些需要坚持,哪里出现机遇,竭尽所能地为自己、也为社会“寻路”。 “寻路·2021”系列的第一篇。 按虚岁计,生于1962年的俞敏洪,今年9月4日迎来了六十大寿。 时间倒回至2月26日,新东方美股价格飙升至19.74美元,素以豪饮形象示人的俞老师,当时想必也是志得意满。没有人怀疑彼时的新东方,迎接的将是一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待到指针拨至9月,新东方股价已跌至1.78美元,千亿市值灰飞烟灭。国庆期间,俞敏洪发过一条朋友圈——“哈哈,天天喝大酒。” 值得玩味的是,他配发了一张自己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上的文字是“新东方计划裁员四万人。如果转型失败,我们喝顿大酒散伙。”这句话,他本人确实说过。 不过,“醉生梦死,浮生一日”并不是俞敏洪的作派。他的人生信条是“我尊重命运的安排,但从不屈服于命运的专制。” 而这句话,正写于他六十岁生日那天。 01 人生有起伏波澜,命运有高低坎坷。2021年,已近耳顺之龄的俞敏洪再遇转捩点。 在这个大时代的舞台,庸常人生不值得书写,当个人财富面对要以亿为单位计算的膨胀,俞敏洪这个名字代表的,显然不只是钱的多少,而是事关亿万家庭的“鸡娃之战”。 今年高考前,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火了。参加《超级演说家·正青春》录制的他,情绪激动、眼神犀利,扯着嗓子喊出那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这句呐喊,也被舆论视为教育内卷的一大罪证。恢复高考44年,难道孩子们的人生志向只剩PK掉同龄人,进城拱白菜?! “鸡娃”的起点,其实并不如后来那般不堪,或许只是一种逆天改命的朴素期盼。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历经十年浩劫,当年共有570多万考生参加高考,最终录取的不到30万人,全国平均录取率仅有5%。之所以录取率低过今天的985、211,是因为孩子们考得实在太差。以广西百色县为例,参加数学考试的3459人中,考零分的就有1254人,不少人连小学四则运算都不会。 如果说,当年的高考生连跑道都看不清,后来的人们就差把起跑线移到产房门前了。 仅仅过去40多年,比经济飞得更远的似乎是教育内卷的程度。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一个家长打听,自家孩子刚5岁,认识1500个英文单词,这水平怎么样?有人回答,在美国肯定够,在海淀可能不太行。 从高考交白卷到幼儿园识字破千,这几代人是如何卷起来的?或许,俞敏洪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答案。 02 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终于得偿所愿,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传说中,刚入大学的他因为普通话太差,觉得自己哪方面都不行。有次上课自我介绍,他发言后多数同学没听懂,当时的班长,后来跟俞敏洪、徐小平并称“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强站起来说:俞敏洪同学,你能不能不讲日语? 此后,发愤图强的俞校长走上“自鸡”之路,无爹可拼、留洋被拒的他,因在校外办班赚课时费被北大通报,最终辞职开创了新东方。在俞敏洪心中,补课助他走上人生巅峰,当上总裁董事长,还让他三次站上资本舞台敲钟。 既然“鸡自己”有用,“鸡娃”为什么不行?在《中国式鸡娃:一场大型瘟疫》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下,“新中产家庭大多是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时代助力下,靠读书实现阶层跃迁。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促使他们在子女教育上大笔押注,不遗余力。”为了避免阶层下沉,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教育军备竞赛。 资本的嗅觉最灵敏,它们从家长的焦虑中闻到了钱的味道。既然新东方能攀上资本的高枝,其他机构自然也行。于是乎,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课外辅导的培训市场,也成为资本逐鹿的主战场。 实际上,随着新冠疫情的出现,K12教培机构一度迎来大洗牌。单从股票市值来看,去年新东方市值接连被好未来、中公教育、跟谁学超越。有人曾将这样的结果归咎于俞敏洪的保守,据说他并不认可“教育不像教育、资本不像资本”的盲目扩张。 可以说,俞敏洪让本没有路的地方多了一条路,不少农家子弟借助教培、刷题达成阶层跃升,真正实现了改命。问题是,太多人都挤上同一条路,就算是阳光大道也会被踩得寸草不生。 更严重的是,教培机构把童年变成资本收割的韭菜地,大量超前教育、教辅作业挤占了本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鸡娃”透支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让花朵们提前凋谢;掏空了上一代的钱包,让教育成为新三座大山。 更恐怖的后果是,鸡娃到最后,娃都不生娃了。七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经低于邻国日本。 当资本不断涌入教育领域掘金,它也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全面叫停无休止的“鸡娃”,让冰冷的资本退出本该温暖人心的教育行业,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03 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公开发布。“双减”政策的落地,改变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格局,也将改变万千家庭的命运。 “鸡娃”的底层逻辑,是争夺有限优质资源的无序竞争。即使没了俞敏洪所代表的教培机构,只要底层逻辑不变,家长仍是心结难解,拔苗助长式教育就仍有用武之地。 双减政策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巨大,不仅是教培行业从业者,无数有孩子的家庭也需要重新调整适应。习惯周末把孩子送去培训班的父母,也要重新学会与时间做朋友,拿出静待花开的勇气。 与此同时,俞敏洪的命运之轮,再次旋转。60岁生日这一天,俞敏洪在个人公众号,感慨 “岁月无情,生命有意”,他去看了长江上的落日,听了让人心静的水声,拍了雪后颐和园起飞的鸭子,在舆论担心的目光中,艰难地做出了让新东方这艘巨擘转向调头的抉择。 11月,他宣布新东方业务调整,向农村学校捐赠八万套课桌椅,迎来一片体面退场的叫好声后,他又高调宣布将进军直播带货领域,转型助农主播。 下一个十年,俞敏洪绝对不想再被扣上“鸡娃之王”的帽子。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