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2 11:50:24 点击: 次 来源:纸上建筑公众号 作者:纸上建筑 - 小 + 大
双十一交易额又创纪录,一见了大数字,大家都想做点文章,却居然分析出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主流媒体敲锣打鼓地喜迎“消费升级”,而悲观派则认为属于“消费降级”,因为大家都在淘便宜嘛。 表面上看都有理,仔细一看都不靠谱。消费升级还是降级,主要是个消费结构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消费总量的问题。 就好比众所周知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如果一个家庭年收入10万,去年吃饭花了5万,今年吃饭花了8万,这能说是消费升级么?通货膨胀还差不多吧。 谈经济要凭真凭实据,一看总量就出结论的,那都是大忽悠。其真正消费结构的变迁,至少需要经过几天的统计分析,这是个专业的活儿,没干细活就吵吵,都是大嘴巴。 而且即便这个交易额总量,也不能太当真。这个数字是憋出来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在年年创纪录的背后,是年年升级的营销推广,隔着一个月就开始蓄水炒作,天天广告弹窗轰炸。商家被迫参与,优惠价全都锁定在双十一,早下单不卖给你。那本来就有购物需求的都看见优惠价了,还能急吼吼买贵不买低?除了卫生巾急用不能等,衣服化妆品那都必须等啊。所以双十一的火爆是以挤压前后两个月的平时销售额为代价的,俩月的需求堆到一天,它能不爆棚吗? 而交易额年年递增的背后,其更重要的背景则是消费平台的大转移,我国还正处在从实体门店向电商平台迁移的“大转进”之中,所以这部分增长的,可能就是线下门店所失去的。如果统计全社会零售总额,可能就没那么大增长了,这个指标才是真的。 现实中的百货店,已经关张多少了,曾经火爆的购物中心人可罗雀,基本就靠电影院、餐饮、早教、超市的人气苟延残喘了。当然出品方倒是不太紧张,像优衣库这样的早就打通了线上线下,堤内损失堤外补,只要货好总归死不了。但是百货公司无论装修多豪华,都注定冷场了。 关于升级还是降级,天猫双11发言人蒋昕捷说得比较讨巧:“近年双11热门产品从服饰到3C家电,再到今年的美妆、医疗、健康产品,体现了实物消费结构升级……” 但是别以为谈到了“结构”就够专业,这个结构变迁也是假的。十年前的双十一,主要都是买衣服,那不废话吗?当时的电商,除了衣服也没别的呀,当时网购潮流刚起步,衣服是门槛最低的,不卖衣服卖什么?十年前网上买大家电你敢吗? 这十年,是电商平台逐步拓展至全行业的十年,刚开始卖点衣服,一目了然,买到假货损失也不大,后来慢慢建立信用体系,售后物流能力开始提升,厂家旗舰店开始入驻,小家电大家电才次第参与进来,而医疗、健康产品等,是监管最严厉的领域,到现在都不能随便在网上卖药呢,所以是最后一批入场的。所谓的“结构升级”不过是各大品类入场顺序而已,一个严重失真的数据。 难道十年前人们不买大家电么?只不过那时候还是国美、苏宁争霸的天下。难道十年前人们不买医疗美妆健康产品么?君不见当时几层楼的平价大药房正火爆……现在这些机构都蔫了,一批批转移到线上来了,就证明消费升级了? 在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双十一交易额都无法简单地用来证明升级或降级,一见2千亿就赶来蹭热点,是很不负责任的。 令人担忧的是,首先蹭热点的不乏主流权威媒体,一贯喜欢报喜不报忧,只要沾边就敲锣打鼓,形势一片大喜,然而现实中究竟如何,只有老百姓甘苦自知。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