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学院 好事为何办成了坏事?
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计画,24日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其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中提出“优化孔子学院全球布局,修改完善《孔子学院章程》,加快中方院长和教师职业化进程”。尽管语焉不详,却说明世界各国对孔子学院一片批评和勒令关闭风潮中,北京当局面对孔子学院当“锐实力”的统战政策如今备受争议,不得不检讨,以延续其海外生命力。 2004年成立孔子学院,依其章程是“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本属好事一桩,理应受各国欢迎。然而十余年来,孔子学院在各国,尤其西方国家一再招致批评,风波不断。 尤其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如芝加哥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安娜堡密西根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等13所大学的孔子学院,接二连三地关闭,明尼苏达大学日前也宣布今年起不再与孔子学院续约。 在欧洲,孔子学院也陆续踢到铁板。荷兰莱登大学日前宣布孔子学院不再符合该校的中国策略及方向,今年8月起不再与孔子学院合作。莱登大学是公认的汉学研究重镇,东亚研究可追溯自19世纪前期,历史悠久,它关闭孔子学院极具指标意义。此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德国斯图加特传媒学院及法国里昂大学等,都已关闭孔子学院。 在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教育厅近日也决定叫停28所中小学的孔子学院,理由是孔子学院只教授中共认可的内容,并把不利中共的话题列入黑名单。之前,多伦多地区教育局在民众要求下,2014年投票决定关闭孔子学院。 据中国官方统计,至去年底,中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共设立500余所孔子学院。美国目前有逾百所,占比达五分之一。可见北京当局成立孔子学院,美国一直是主要对象。然而一个以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为名、推广中华文化和语言的机构,为何四处受诟病,陷入四面楚歌,究竟谁做错了什么? 首先,从最初组织设计上,孔子学院虽仿照英、法在各国设立文化协会和德国在各国设立歌德学院,却未像它们一样采独立运作,选择与当地大学和教育当局合办。这样固然可利用当地机构资源,也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但因此也受到当地合作者约束,触发争议。 最突出的是,孔子学院要求由中国选派教师和学院负责人,他们虽在国外,却须遵守中国法律。由于中共意识形态与多数西方国家相左,西方宪政拥护表达自由,孔子学院及其教师不可能兼顾和尊重当地国家的宪法、法律与中国法律,摩擦在所难免。 例如,美国全国学者协会发表孔子学院的报告指出,孔子学院在“透明度、学术自由和话题审查(包括台湾和西藏)方面令人担忧”,该协会建议所有大学关闭孔子学院。再如,中共对孔子学院的经费资助也不透明,合作机构需签保密协议,容易与当地法律牴触。美国国会参院去年8月1日通过《国防授权法案》,其中一条禁止设孔子学院的美国大学中文项目申请国防部经费。这个法案势将迫使美国更多大学关闭孔子学院。 其次,中共在全球推广孔子学院,目的不单纯,不是把它当成文化和语言交流机构,而是当成宣传和统战工具。而在美国联邦参议员鲁比欧看来,孔子学院是以语言和文化包装的中共宣传工具,孔子学院依附于美国高等学府,却无视这些学校原本的声誉,破坏这些学府的学术自由。 再次,在世界对中国经济和科技崛起模式一片质疑,对中国涉嫌窃取智慧财产权的疑虑中,孔子学院也“中弹”,被怀疑可能被利用作间谍与情报收集机构。这些怀疑虽无确切证据,却对孔子学形象产生极大破坏作用。美国国会正推动立法,禁止高等学府有间谍和智慧财产权盗窃活动,要求孔子学院向司法部登记为“外国代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