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31 11:45:5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沙谛脩 - 小 + 大
陈家港化工园区,官方学名叫做“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大概是因为觉得太讽刺,近来新闻里都没有触这个霉头。然而,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对这个大名鼎鼎、威震寰宇的“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历史,有必要做一番复习,以便理解3·21爆炸的深刻必然性。 一、生于不义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原名为陈家港化工集中区,2002年6月建区,规划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以西1公里处,水陆交通便利,北依灌河,省道226、326、307公路贯穿境内。 “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是1919年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墓志铭。今天用来抨击“响水生态园”,竟然也有几分贴切。有《新民晚报》、《新民周刊》的采访为证: 园区周边六港、王商、草港、沙荡新村等村庄的多名村民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最初当地政府为工业园区用地做拆迁时,只是说用于兴建工厂,并未告知村民这里要建化工园区。(新民晚报 2019-03-27) 这好像不算欺骗,也好像没有隐瞒。“兴建工厂”,千真万确,没毛病。但这是文字游戏,彻头彻尾的文字游戏,拆迁结束后,哪管洪水滔天。等到木已成舟、气已扩散、水已污染,周边村民只能接受既成事实,领一份微薄的“补偿款”。 然而,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谁愿意拿命兑钱,而且还是那么低的汇率? ……村民的抗议并未起作用,陈家港化工园区拔地而起,在给当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生活。曹强(化名)家住距离园区约1公里的草港村,他说,自从有了化工厂,这里的空气中就总是弥漫着刺激性的气味,尤其是雨天或者雾天,气味非常严重,家里根本不敢打开门窗透气。“最开始几年,我们这边小河里的水,红、绿、蓝、黄,什么颜色都有。”更可怕的是不时发生的安全事故。(新民晚报 2019-03-27) 安全事故暂且不提。单说这丧心病狂的污染行径,要给当地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多大的危害呢!难道慢性伤害就不是伤害,慢性死亡就不是死亡,慢性行凶就可以冠冕堂皇?五光十色的河水,是照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照妖镜,奈何天知地知村民知,只有政府三不知。当地村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已经生存了十七年,所承受的身心伤害无法计算。有《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进一步为证: 而旁边化工园区的企业,生产着甲苯、二甲苯等低毒物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过高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若大量吸入会导致窒息。“他们晚上不固定地排废气,味道很刺鼻,我都没办法开门……”(每日经济新闻2019-03-22) 二、长于爆炸泄漏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是在爆炸、泄漏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它屡败屡战,危而不倒,多次化险为夷,躲过舆论风暴,至今傲然屹立在苏北大地,继续剥夺者人民的健康和尊严。 早在2007年,这个生态园就发生过11·27爆炸事故,也许是由于死伤不多,并没有引起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反而是对记者采访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7年11月27日上午10时11分,江苏盐城响水陈家港化工集中区“联化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多人受伤。 响水县县委宣传部立刻进入紧急状态,积极公关灭火,有当年12月的总结报告为证: 在事发后的十多天时间内,先后接待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新华日报、江苏法制报、扬子晚报、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安全在线》、江苏电视台等21家各类新闻媒体的69名新闻记者。(《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全力做好舆论引导——响水“11·27”事故新闻协调工作的主要做法》2007年12月24日) 响水县委宣传部的“接待”,被《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润文无情地记录了下来: 事故发生后,盐城市立即启动了一套禁止记者采访的应急预案,不惜采用武力威胁,软禁记者,重金收买、色相利诱等方式收买记者,阻挠采访。当天(11月27日)下午3时30分,新华社、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多家媒体到达事故现场,路口已被数十名警察和保安封锁,记者采访、拍摄时,遭到警察阻拦,并强制他们离开现场。 当晚,江苏省各家媒体记者均接到单位电话,要求他们“撤离”,统一发新闻通稿。响水县委宣传部当晚邀请各家记者到一家娱乐城去唱歌。23时40分,本报记者到达响水县五洲宾馆,这里是响水县事故处理新闻发布会所在地,响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庆大接待了本报记者,并安排住在了五洲酒店。让本报记者没想到的是,从见面开始,本报记者就被他们全面监控,被软禁在宾馆之内……(《中国青年报社记者李润文谈“响水经验”》) 越是怕鬼,越是有鬼。响水县官员对陈家港“生态园”的底细,必然是一清二楚的,于是才要严防死守,让记者知难而退。江苏省的记者很好相与,只要省领导一声令下,全都得打道回府。京城和外省的记者任务在身,还好奇心重,急煞了响水一众领导,于是各种招数都用上了,“防记者”大概就是从那时候成为时髦的。 响水县县委宣传部的高效率,不仅表现在“防记者”,而且表现在“防爆料”,还是2007年12月的总结报告够坦白,唯恐没介绍清楚自己的“工作方法”: 12月4日下午,在参加江苏法制报盐城记者站成立五周年活动时,我们从一新闻媒体朋友处获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准备来响水采访“11·27”事故。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做好应对准备;另一方面迅速弄清报料人姓名、手机号码及其社会背景,通过其工作聘用单位施加压力,同时,我们迅速与报料人取得联系,在灌云与其直接见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其同央视记者联系,说明报料与事实不符,劝阻其不来采访,从而及时化解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新闻采访事件。 2007年那次爆炸,就那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之后江苏省各家媒体是众口一词的,京城和外省媒体根本就没有机会深入调查采访,在响水县各级官员的严密保护下,“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有惊无险,轻松过关! 三年之后,还是11月。 2010年11月23日上午,江苏响水陈家港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氯气泄漏,导致下风向的江苏之江化工有限公司30多名员工中毒。 这次氯气泄漏,并没有引起舆论的多大关注,因为没有人员死亡。各路记者呢,大概是心有余悸,不敢去见识响水县的“接待”了。当地村民的声音微弱,对“生态园”多年的污染和安全问题,无论yue级或者不yue级去上fang,结果都没什么用。至于爆料,岂敢岂敢!你的姓名、手机号、社会背景、工作单位尽在宣传部长大人的掌握之中,就不怕部长大人对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2010年的“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简直无惊无险。 历史的车轮转动到2011年2月10日。 2011年2月10日凌晨,化工厂密集的响水陈家港镇居民之中迅速流传着一个消息,称陈家港化工园区一家化工厂要发生爆炸。恐慌之下,周围村镇万余人冒雪连夜奔逃。陈家港镇东临大海,故所有人都往西边——即响水县城方向奔逃。沿途各种汽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电瓶车搅在一起,十分拥堵。其间,一辆载有十余人的农用车在奔逃过程中不慎翻入河中,导致4人死亡、3人受伤。有人在网上发帖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称“简直就是2012的逃亡现实版”。响水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周厚良表示,当日加入奔逃大军的人涉及陈家港等4个乡镇的30多个行政村,超过1万人。(第一财经网站2011年02月14日) 这动静够大了吧!响水县老百姓可以讨到一个说法了吧?谁知当地环保局出来了,它的副局长故作高深地搞了一番科普: 响水环保局副局长吴伯兵通过模拟图,向记者分析确认当晚并没有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刺鼻性气体是众多化工企业在晚上排放“达标气体”后发生气体聚集效果所致,但是每个企业所排放气体都是“达标”的。(京华时报(北京)2011-02-15) 既然吓跑上万人的“刺鼻性气体”都是达标的,那么传播信息的人就是“造谣分子”了,早在2011年2月12日就抓捕了4人。而且早在2月11日就有央视新闻替响水县“辟谣”了。 三次重大事件,并没有引起响水县领导的“恻隐之心”,反而把所有可能的言路都给堵塞了:记者不敢去了;爆料者不敢反映了;闻到“刺鼻性气体”也不敢开口了……“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消灭了异议,开始向着GDP的更高峰攀登了。 三、长期姑息纵容是爆炸的主要原因 2002年,用文字游戏玩弄当地村民,拿到地皮后火速建起化工园区,对村民的抗议视而不见,对化工园区的污染充耳不闻; 2007年,11·27爆炸后,不解决化工园区的问题,反而防范记者,威胁爆料人,阻止采访,丑事告成后还开会介绍“响水经验”,唯恐天下不知; 2010年,氯气泄漏,30多人中毒,没有舆论关注,响水县更懒得去整顿化工园区了; 2011年,万人大逃亡,惊动全国,响水县丝毫不关心化工园区的刺鼻性气体,反而以“没有发生爆炸”为由抓捕了4名传播预警信息的人,化工园区反倒是“纯洁的小花”了; 悬崖勒马的机会不止一次,可惜官方和资方利令智昏,到头来还是要老百姓用生命埋单! 姑息纵容,是一以贯之、一如既往的。姑息纵容者,当然不止区区响水县,起码这江苏省是与有力焉的,有2007年11月江苏记者奉命全体从响水撤退为证。 人死了,官媒说“人命关天”;安全事故发生了,官媒想起了“安全重于泰山”;然而在平常,宣传的都是“向钱看”。再露骨一点的,就是2014年8·2昆山大爆炸发生时,被网友揭露的“剥削越多越开心”口号。“剥削越多越开心”,是对安全事故、环境污染长期姑息纵容的理论基础。苏南如此,苏北同样。江苏如此,全国同样。 改开40年来,各级官员都在为资本家保驾护航,招商引资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里的这些歪瓜裂枣,竟然被当作宝贝一样死死地庇护了十七年。这些高污染、高危险、低层次、低效益的工厂,若还被抱残守缺,那么所谓的“崛起”和“复兴”岂不就是笑话吗? 从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保护落后生产力而不择手段的官僚集团,他们对技术革新、管理革新一窍不通,只会包庇二流资本家,守着原始资本主义的残羹冷炙,剥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平常无事就宣传政绩,发生事故就喜办丧事,完全不把人民的生死安危放在心上。 类似响水生态化工园之类的定时炸弹,全国还有多少?想到这里,就真的不寒而栗。3·21爆炸的当事人更加五味杂陈,他们大概还要与定时炸弹共舞一生…… 陈芳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化工园区的阴影里,这次爆炸之后,更加是人心惶惶,再也不想在这里多住一天。“要么化工园区搬走,要么我们搬走。”但是,这样的诉求能否实现,她并没有信心。“十多年都这样了,是否能真正改变?”(新民晚报 2019-03-27)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天下资本一般黑,中国没有特殊性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