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15:22:13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纸上建筑 - 小 + 大
近日有高校女生微博爆料称遭受校园霸凌,在宿舍内被扒衣羞辱并拍视频上传至qq群等……校园暴力以及女性受害,都是当今舆论焦点,毫无意外引发网友强烈关注,很快在全网造成恶劣影响。 涉事高校——太原师范学院很快宣布介入调查,然后次日就公布了调查结果,却令事件再次登上热搜。 只有校新闻中心的落款却没有公章、以及一些疑似前后矛盾的表达,这些细节先抛开不管,结论被确认为“未发生暴力行为、不存在扒衣服行为、不存在拍摄和向外发布裸照行为、视频仅发至本宿舍QQ群”等,而对照片证据的解释为“4人在宿舍内常互相嬉戏打闹,存在玩笑过度举动和不妥言行”……这些与原始爆料反差极大的说法,遭到网友强烈质疑。 而关于处置结果也语焉不详,说了“尊重事实、关心爱护、教育管理、心理疏导”等一系列套话,看似准备不了了之的节奏。 对不起,公众不接受和稀泥。 究竟是校园暴力,还是造谣诋毁?从事件扩散的影响力来看,均已造成严重侵害。大学生是成年人了,犯错不仅需要“教育管理“,还需要负法律责任。无论扒衣霸凌侮辱他人,还是造谣中伤侵害名誉权,均为明确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犯罪,而最轻也得是行政拘留。 昨日被指控施暴的女生已经当了一整天人肉靶子,如果她并没有霸凌,那个人信息遭到泄露,遭遇巨大网络暴力的账咋算?而如果存在霸凌,受害女生遭到人格羞辱之后又迫于压力而息声,这笔账又怎么算? 算来算去,两人总有一个是受害者,总有一个是违法者,需要付出相应法律代价,才能令公正得偿,才能令网友信服。上课迟到、考试作弊,这些校规校纪的执行权在学校,然而涉及违法犯罪,就不是学校所能盖棺论定的,建议执法机关尽快介入,给出权威真相以及相应处置。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有两个误区都很要命,一是不把欺凌暴力当做违法行为,二是不把造谣中伤当违法行为。校方如果对此也概念不清,又谈何“教育管理”?如何能教育培养出具备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 学校出于名誉考虑,当然巴不得事件尽快收尾,但是别忘了,和稀泥可能是后遗症最漫长的处置方式。只有快刀才能斩乱麻,出了大影响就要硬刚。 设想如果有外人凭空捏造招生丑闻,校方一定第一时间发律师函,报警处理。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硬气,只要敢诉诸法律,造谣一方的气焰就会瞬间矮下去。 对造谣者不硬,辟谣就不可能硬。我们愿意相信学校结论,那么请将造谣者报警处理。 即便学校不介意谣言带来的恶劣影响,无端成为网络暴力靶子的受害人也不能不介意,换了谁你让全网痛骂三天试试? 而如果属于另一种情形,存在霸凌但却试图大事化了,将彻底损毁学校的信任。只要有一次被抓包,以后就别打算再发严正声明、调查通报啥的,没有人信。 被霸凌的受害者也将在此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如果将来追究,被告席上不止有施暴女生,还有涉嫌包庇的校方。 虽然学校有很多筹码,譬如毕业证,譬如保研路等等,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得不屈服的案例,“内部处理”往往取代了法律,也给法治精神造成严重伤害。一出类似爆料,高校往往百口莫辩,正是这些黑历史的后果。 不容否认,校园霸凌事件在我国高频发生,正和法律渠道的架空有关。可能在高校等强势单位施压之下,该法办的最终被和稀泥处理,暂时算是应付过去,但却给学生和公众造成强烈误导示范:原来霸凌不用负法律责任,原来造谣不管多大,发一封道歉就行……道歉有用,还要法治干嘛?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