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8 18:08:52 点击: 次 来源:新京报 作者:思凝 - 小 + 大
有一种干净叫“眼不见为净”。 在经历了某些五星级酒店“一块抹布擦所有”、个别中小学食堂后厨“触目惊心”的冲击后,很多人早就被动提高了对公共领域卫生情况的耐受力。 但就在今天,《新京报》刊发的卧底报道,揭开了餐具清洁消毒的“暗箱”。这些不堪情景在文字和视频图像的双重刺激下,还是引起了很多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不适”。 不检查任何健康证件就顺利“入职”,车间外垃圾污水散发着酸臭,车间内食物残渣露天堆积,洗餐具的水半天一换早已发黑,带着泡沫的餐具被直接消毒,有人坐在工作台上赤手装筷子——几乎每一步操作都是国家相关卫生标准的负面典型,无怪乎一些网友惊呼“脏不忍睹”。 很难想象,每天2万多套既不卫生也未真正消毒的“卫生消毒餐具”从这里发往北京、河北的诸多餐馆,成为2万多食客夹菜、吃饭、喝水、饮酒的必需之物。 如今,除了一些稍高档的餐厅有独立的餐具清洗、消毒系统,其余大多数中档餐厅和路边的“苍蝇小馆”都采用这样的消毒餐具,既省时省力还能一套赚两毛钱差价,何乐而不为? 客观说,在时间、人手、场地、成本等的限制下,让餐厅独自承担餐具清洗、消毒任务其实并不现实,而且餐具集中处理比起分散的餐馆内部清洗,其实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和加强监督。这种集中回收、重复利用的机制,比起以往的一次性餐具来说,也更加符合环保的概念。 但一个原本有利于“提质增效降污”的行业,不能堕落成了脏乱差和排污的排头兵,进而侵害到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与公共利益。餐具消毒厂藏污纳垢,对于行业本身来说,无异于“自绝后路”。 从采访各方的结果来看,如今餐具清洁消毒企业脏乱差并非个别现象。特别是偏居于城市郊区、村庄的小厂房,在“不求干净只求低价,不求口碑只求销量”的指挥棒下,终极目标或许就是大面上过得去,能维持盈利即可,哪还顾得了清洁标准之类的。 对于这些小厂房,属地监管部门自然该秉持对公共健康负责的态度,依据调查报道顺藤摸瓜,揪出违规违法经营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甚至淘汰。 然而,从长远来看,餐具清洁消毒行业也有必要改变当下“低duan、低质、无序”的面貌,以更高的行业标准去对接民众消费安全的迫切要求。 一些正规企业采取更高的清洁、消毒标准,做出品牌做出口碑,哪怕价格再稍高一些,对于食客来说也未必会多么介意。在外就餐,吃得干净、放心,这是底线要求。一味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只能两败俱伤。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不要让牺牲没有意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