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14:09:2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风青杨 - 小 + 大
2019年7月8日,郑州一小区,两个灭火器先后从高层楼上掉落,砸中一辆电动车。经查是16楼租户家13岁孩子抛下的。对于孩子父母的道歉,该楼业主并不买账:“全楼业主要求他们搬离,我们不能冒这个风险”。(河南商报) 同一天还有另一条相关新闻,7月7日,广东梅州市五华县某花园小区内,一男孩趁电梯里没有其他人,冲电梯口处撒尿,这一“猛”操作差点害到人。20分钟后一名女士走进电梯,内灯光突然异常,该女士发现电梯门处突然火花四起,吓得跑出电梯。据悉,男孩撒尿导致电梯线路短路着火而损坏,维修费超过10000元以上,所幸此次事故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近几年,小孩恶作剧随处可见,“熊孩子”的各种危险行为也频频见诸报端:在铁轨上放石子、损坏汽车、将其他小孩推下电梯……每次熊孩子出现,都会有家长站出来辩护,动辄就是“他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如此苛刻无爱”等等。 但就是在这般辩解中,熊孩子解读出、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虑任何后果,也不需要遵守规则等。因为,那些孩子长、孩子短的言论的潜台词是,你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意识的个体,他不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甚至,不少熊孩子的家长自身就是胡作非为者! 孩子不懂事,但大人不能不懂事。更不能因此而推卸责任。郑州这个小区的业主们做的对,熊孩子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要不然他总是不会长记性。直到闯出大祸的那一天,悔之晚矣。 “熊孩子”并非只是“调皮捣蛋”那么简单,他们对公共秩序、他人财产甚至生命安全的威胁一点不容小觑,管理好“熊孩子”成为社会新课题。 更多的家长,是在教育理念上出了偏差: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精神培养;重视考试分数,轻视素质教育;注重保护孩子天然个性,却忽视培养必要的礼义廉耻心。结果就是,孩子无形中养成了缺乏规则意识、惟我独尊、孤芳自赏的坏毛病。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家庭氛围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讲,把“熊孩子”归因于“熊家长”,不无道理。家风影响家教,家教塑造性格。 《红楼梦》中贾母说过这样一段狠毒话:“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反观“熊孩子”的家长,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家长对于自家熊孩子的捣蛋行为表示无所谓,毕竟他还小,觉得孩子不懂事很正常,所以才有了上述这些在公共场所干扰到他人做法的借口,正是因为家长们的偏袒,模糊了孩子“是非对错”的概念,那么不久以后,孩子就会心安理得,不计后果地行事,而浑然不知自己已经做错了,所以孩子“小”就成了天然的护身符,自带有理光环(我小我熊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谅。 要么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就算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扯破嗓子喊叫,也一样会夸“你真棒,将来准是歌唱家”;要么则是自己心理尚且不成熟,自己还是个“宝宝”,常常“心里苦”“要抱抱”,对于孩子的管教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品行出问题的是孩子,但病根显然在大人身上,正如古人所说“子不教,父之过”,熊孩子的家长是难辞其咎的。今天有不少中国父母在养育子女方面存在4种错误倾向,即: 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需求; 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其思想品德; 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而忽视其廉耻心; 注重保护孩子的个性,而忽视必要的礼仪教育。 结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惟我独尊、情绪多变、害人害己的坏毛病,即使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因为这些坏毛病而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制造无穷的障碍甚至灾难。 一些家长不仅做不到言传身教,而且对孩子的顽劣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等等,对孩子不文明行为进行无原则庇护。 每逢孩子闯祸,他们就挺身而出、护犊心切,还护得理直气壮,甚至觉得“让孩子发挥天性”是教子有方。这些大人有的对孩子有求必应,信奉“孩子高兴就好”;有的不懂得跟孩子讲道理,只是要求“听话”、服从……“养不教,父之过”,护犊、“解放天性”这都没毛病,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别让孩子的“熊”干扰别人、妨害安全;还有就是,爱真的需要方法、智慧,包容也要有边界。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家长们或许应该反思。如今,成年人的减压方式和娱乐场所多种多样:约三五好友打打桌游,去KTV嗨歌,到健身房出出汗,甚至可以偶尔选择一场宿醉放空自己。反观孩子们,排遣烦恼的方式似乎只能通过玩耍。 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们,似乎忘记了孩子的这一天性。有多少城市的少年宫要么成了毫无功能的摆设,要么成了各类课外补习班的天下。寸土寸金的城市,可供孩子们玩耍踢球的免费场地越来越少,与大自然相关的知了、蚂蚱和螳螂也渐渐走出了视野。 大幸或者大不幸的是,这个时代还有网络和电视,无论手机游戏还是动画片,都不缺乏暴力的场景和镜头,孩子们强烈的模仿能力在此刻似乎找到了落点,于是当出现孩子为了打游戏偷钱或是因为模仿灰太狼烧伤同伴这样的新闻时,社会舆论的责备声中似乎有了新的对象和新的内涵。 孩子当然是小的,但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却是大人,是成熟的,要遵守规则的,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如今让人“闻风丧胆”的熊孩子,早已被网友列为“世上最可怕的生物”之一。 当然,除了家庭教育,对于大龄熊孩子来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又扮演了哪种角色,也是值得深思的。都戏谑他们比“广场舞大妈”更具杀伤力,都斥责他们是“麻烦制造者”,但谁又是他们的制造者?多少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熊老师、熊官员“兴风作浪”?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别把高校学生替课月收数千元当笑话
下一篇:法律面前你平等了吗?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