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9 17:55:1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风青杨 - 小 + 大
8年前的春节,因不满父母安排的相亲,时年31岁的彭小虎离家出走,与整个家庭断了联系。8年来,彭烈金和家人费尽心力,希望能找到儿子。最近的一次,彭烈金找到了儿子上班的地方,但后者迅速辞职,避而不见。几经周折,派出所民警找到了彭小虎的电话。8月12日下午,被确诊为肠癌晚期的彭烈金躺在病床上,颤抖着拨通了儿子的电话,电话通了,却始终无人接听……(成都商报) 这样的新闻很多,说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朋友老家有一孩子十一岁,才上五年级,年前上吊自杀了,据说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极严厉,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是唯一出路,所以给他施加了很多压力,并几乎剥夺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他没有玩伴,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电视可看,没有任何的娱乐……他留下的遗书,有部分内容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只是我觉得这样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以上的悲剧例子数不胜数。这些话伴随着孩子人生中的每个选择:升学、择业、辞职、婚嫁、生子等等。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最后也许会变成以爱为名的强迫甚至要挟,一句“我是为你好”往往会成为万能的理由。 你可以在家庭里看到无数这样的例子: 父母拿着棍子监督孩子学乐器,说“我们花钱让你学这个,是为了你好”; 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美其名曰“掌握思想状况”,反正“我们是为了你好”; 父母要求孩子读他俩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因为“我们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我们是为了你好”; 父母逼着孩子考公务员,找一份稳腚的工作,因为这是“为了你好”,让你更安稳或更有前途; 父母逼孩子结婚,因为“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到现在还一个人,太不负责任了,而且,人就是要结婚的,不然以后多孤苦,我们是为了你好”; 父母要抱孙,“人怎么能不传宗接代呢,子女是生命的延续啊,而且你老了,也有孩子照顾你,我们是为了你好”…… 如果父母都有较高等且高明的觉悟,自觉不干涉子女的婚姻,把催促子女结婚生娃的精力,用来经营自己的婚姻和晚年,就不会有那么多婚姻冷淡如陌生人的父母了。 说到底,中国父母擅长逼婚,大多是自己婚姻不善,故而转移注意力,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如果父母婚姻温馨美满,自然不会把对于伴侣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 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这帮“柳妈军团”总喜欢议论哪家的晚辈做什么工作,找了个什么样的对象,品头论足一番。真心见不得这种情景!一帮连自己婚姻生活都搞不定的中年妇女,整天对别人指手画脚!说难听点,就是自己过得不幸福,也不希望晚辈如愿,从而拿出“你还小、不懂生活的复杂”之类的谎言恐吓晚辈。听信这类恫吓,你的人生就完了,距离祥林嫂只有三十米了,从现在开始就要弯腰驼背唉声叹息地在妥协里过一辈子。 一个年轻人想走自己的路,需要的步骤大致如下:先进行妥协,然后用痛苦经历告诉长辈此路不通,之后再争取走自己的路。 如今的父母辈的成长过程,与子女经历迥异,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畸形化的市场经济,更使得代沟无限扩大。甚至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代际差异最大的两代人。 与其说他们极爱孩子,不如说他们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弗洛姆曾这样评价精神操控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对亲近的人语言打击、拒绝沟通、情感威胁,多少“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甚于真实的武器,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 以爱之名,大肆灌输孔孟之道,施行对子女最大的控制。这种爱,正在慢慢将孩子变成奴隶。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无法反抗,感到压抑和不自由,难以与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很难获得幸福。 控制型父母在孩子长大后大部分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并不快乐,一心想逃离家庭。而孩子不受控制又让这类父母的挫败感更明显。认知的局限甚至立场的错位让他们无法审视自身问题,把一切归咎于孩子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法重建正常的家庭关系。 说什么“都是为了你好”只是理由,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控制欲和占有欲的借口,更是堂而皇之搅和他人生活的一个幌子,全然不是真正的目的。这种过度“关爱”,其根源在于父母往往将孩子视为自己人生的延续,而非独立个体。 如果能把“我是为你好”换成“你快乐吗”,中国式家庭的关系断断不会如此疏离。强烈的父母之爱不是对孩子的私有化、妄图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场得体的解放!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