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地方有多难,听听这位省长的讲话

时间:2020-05-08 08:43:01    点击: 次    来源:案例精选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地方有多难,听听这位省长的讲话


唐仁健,1962年8月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17年任甘肃省长。
五一节前,甘肃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会”,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出席并讲话。现摘录部分讲话内容,让大家从中了解地方的境况及行动。

• 从“六保”的具体内涵来说,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分别居于前两位,但就业从哪里来,基本民生能不能保得住,“蓄水池”和“压舱石”还在于市场主体,而中小微企业便是保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场主体……一旦中小微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如果撑不过去这次疫情的冲击,出现大面积关门倒闭的现象,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企业就是稳就业,稳就业就是稳经济、稳社会、稳民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逻辑。
• 要认清当前中小微企业受到的疫情冲击不是寻常之忧,而是遭遇了寒冬……很多企业开了门没有客或客很少,还远没有达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水平,尤其是规下工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疲弱不振,个别企业甚至命悬一线。省统计局调查发现,在开工的企业中,52.1%的规下工业企业、62.4%的建筑业企业、54.9%的规下服务业企业在正常生产水平的 50% 以下,20.2%的规下工业企业、12.5%的限下住宿餐饮企业、18.5%的规下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营业收入下降50%以上,再加上还需要负担税费、房租、社保、工资等各项刚性支出,有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 据市场监管局监测,一季度全省市场主体倒闭或关门的并不多,但是大家一点也不要乐观,因为倒闭或关门中间还有很多手续和过程,疫情的影响还远远没有反映出来。有专家说,企业在这次疫情中遭遇了寒冬,而中小微企业更处在寒冬中的寒冬。
• 要认清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不是一般之急,而是十万火急。中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和目前处境,决定了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渡过难关已刻不容缓。我们急的是,目前全省有176.5万户市场主体,这背后的从业人员数以千万计。如果现在不抓住从二季度开始出现的恢复性、反弹式、释放型的“窗口期”,不把这些存量的实体企业保住稳住,等疫情结束、情况好转时再想扶起来、补回来,那已经水过三秋,黄花菜都凉了!……我们更急的是,如果过不了这个“坎”,它所带来的风险绝对会是一种“蝴蝶效应”,引发银行坏账、群众失业、合同违约那是肯定的,经济大循环的不畅乃至梗阻也是大概率的事情。更严重的是,很可能演化衍生为民生问题,甚至社会政治领域的风险。
• 另一方面我们也急的是,一些政策效应的预期与企业的实际感受还是有不小的落差,很多企业反映的政策看得见、够不着、走得慢,政策尚未精准滴灌到企业身上,造成一些政策“空转”、“悬置”的现象还是存在的。那种一边是中小微企业嗷嗷待哺、望眼欲穿,另一边是口号喊得震天响、许了甜头不发糖的情况,绝对不能允许存在。
• 即将制定出台“六保”工作方案……保基本民生的工作方案,围绕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明确提出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提标扩围,至6月底前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发放。还比如,保居民就业的工作方案,围绕实现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以上的目标,提出6月底前有输转意愿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应转尽转,12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特别强调的是,贫困劳动力必须是4月底之前完成输转任务。
• 就保市场主体的工作方案来说,首先明确的原则是,应保尽保、早保快保,尽量让市场主体少死掉或者不死掉,力争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较上年不减,重点行业大企业稳定生产,中小微企业数量增加,个体工商户复商复市、应复尽复、数量稳增不减。其次,把保市场主体的范围扩大到不仅要保中小微企业,还要保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
• 要打通堵点痛点。在“减、增、降、缓”四个字上下功夫。“减”就是减税费:2-6 月减免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2-4 月减半征收大型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3-5 月对适用 3% 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小规模纳税人,减按 1% 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等。“增”就是增信贷:这是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目前面临最急迫、最需要“输血”的事情,要尽快启动实施 3 年 1000 亿元的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小餐饮、小住宿、小电商、小批发、小零售、小加工等市场主体降低申贷门槛,协调各金融机构设立企业转贷基金,多措并举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和抽贷断贷难题。“降”就是降成本: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 3 个月租金,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和高校、研究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要带好头。“缓”就是缓期限: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缓缴少缴社保费、贷款展期、延长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等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对市场主体的流动性支持,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 要善于危中求机。疫情催生了不少新业态、新模式,也是不争的事实。最近,香港《南华早报》的一篇文章,报道了我省一位果农通过直播推销自家苹果的事……我省好多县区长当起了网红、直播带货,为广大农民代言,向网民推销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一些地方的百合、黑山羊、小杂粮、八宝茶、人参果通过直播几分钟库存就销售一空,有的甚至瞬间“秒完”。
• 立足于快,再不要起个大早赶了晚集。别的不说,就是这一段我们密集制定的这一揽子政策措施,我们总体上是超前的,起码没有落在别的地方后边,“六保”工作方案尽快下发后,可能也是全国最早的。早政策还得要快落实,再说这些当下应急救急的政策落不到企业头上、起不到应有作用,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再想落实那还有什么意义!
• 在政策兑现上,就是大范围推行扶持政策“不来即享”,采取边受理边审核边兑现的“三边”模式,建立“容缺受理”惠企政策落实机制……税务局能在税收这样法定而又敏感的事上,做到“不来即享”,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也一定能做到,对政策落实我们还有什么怕这怕那呢,万一发现发错了、给错了,收回来不就行了嘛!……总的是要主动服务,不能事事都让企业来讨来要,再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 前不久中央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督查检查的“三个转变”,就是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中央发出的信号和导向是十分明确的……省里决定,“五一”假期后一上班,由厅局长带队组成督查组,开展一次综合、全面督查。特别强调的是,督查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处理人,当然,对那些无动于衷、屡改屡犯的也要抓典型。(来源:甘肃日报)

节前,和君集团董事长、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作出了“十二个确定性的判断”。其前面四项都与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相关,现提供大家参考。
1、经济断崖式衰退,走向萧条。2月份疫情在国内时,我们断言经济走大V型或小V型的反转走势,现在疫情全球爆发到目前这种状况,经济大V型或小V型的反转已不可能了。小U型走势是大概率,U型的左竖有多深、横底有多长,取决于疫情和疫苗。疫苗不出,疫情未了,休言反转。
2、经济衰退和萧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企业倒闭,失业,金融机构坏账增加(企业贷款/房产按揭/消费贷大面积逾期、死账),税收减少,地方财政困难加剧,政府、企业、居民、金融机构四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盈余表全面恶化,社会各阶层出现财富缩水或返贫现象,消费萎缩,社会情绪大、戾气重,社会稳定会受冲击、面临考验。如果失控(注意:如果),经济危机可能转化为社会危机。
3、经济危机很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ing,金融危机不太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不同的,请注意。经济危机是什么?上面第2条说的那些现象严重到不可收拾、失控,就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什么?金融系统资金链条的某一环缺钱,哪怕仅仅是缺一笔、缺一时,导致断链,整个金融体系连锁传导、系统崩溃,金融机构停摆或破产。有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其后的处理经验,再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哪一环、哪一时缺钱,央行注进去一笔钱把资金链续上就ok了,哪怕是寅吃卯粮、饮鸩止渴。当然,经济危机持续久了,金融何能自安不倒?
4、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架马车,两架熄火(出口和消费),导致了经济之困、就业之难。一架(投资)蒙眼狂奔,可以拉升GDP,但拉动中小微企业、就业和民生保障的效果不会很明显,所以这一次跟以往不同,投资大放水也无法解经济之困、就业之难。看明白了:GDP和增长率实际上不重要,就业状况才是要命的事。
我们来说说现在的就业/失业情况。
从3月中旬到4月下旬,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累计为3030万。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凯文·哈塞特4月下旬曾对记者说,因新冠疫情大闭户(shutdown)对经济的冲击,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已达16%,未来几个月经济数据可能更糟。分析师预计4月底时美国的失业率为20%,甚至有人认为有些申请尚未及时计入,因此失业率已达25%左右。如果这样,那就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创下的24.9%的最高纪录齐肩了。
目前中国的宏观政策中,就业居于“六稳”之首,居民就业居“六保”之首,可见就业问题之受重视,也可见就业形势之严峻。
3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人社部上个月曾说,“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不过,今年1-3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
同一个疫情,怎有如何巨大的差异?
美国的情况可能在数字上已得到较充分的反映。由于他们极富弹性的雇佣制度,部分目前的失业者,可算作暂时或短时失业;美国企业裁员快,未来疫情缓和后招聘、重新雇佣也快。
而我们的失业率,则是太波澜不惊了。与当前的现实,与人们的感受距离较远,离决策需求也相距甚远。
李迅雷的中泰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节前有个报告,测算了目前大约的失业人数及失业率(鉴于大家已知的原因,不列具体数字)。相信它比5.9%离真实情况更近。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并未在我们的人力、统计部门的数据上反映出来。
失业率的简单公式是失业人数/总劳动人数(就业人员+失业人员)。我国现行的失业人口标准是这样定义的: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调查时点前的一周内没能为取得收入而工作1小时以上。当然,未返岗不一定算失业。其一,在职但未上班的人群属于就业人口,不能算失业,比如产假、病假、临时停工放假、生产淡季放假等情况;其二,如果没有就业意愿,未返岗的人群就被视为非劳动力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谈不上失业。另外,由于临时停工放假、单位不景气放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不满三个月的,也不算失业。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商店、企业工作,如果暂时停工,只要发你那怕部分工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除非公司商户关闭清算,而你又有找工作的愿意,才算失业状况。
对于这类认定,我们没有太多纠结,问题在于我们的失业率只统计城镇人口,那2.9亿农民工呢?很可能,他们中的一部分由于年龄、体能、技能或自愿回乡等原因,会退出劳动力市场,但相信较大部分的人,仍希望留在城镇寻求工作机会,并也想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那现有的“调查失业率”,便无从反映整体的就业供需状况。
而最易受到各类冲击、波动伤害的恰恰是被这个指标剔除出去的那2亿多农民工!波澜不惊的背后是对二元体制的固守和有意忽视。如果反映就业情况的指标失准,那相关政策措施的及时、有效出台和力度、节奏掌握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忍无可忍!平台窃取著作权,法理何在?——从“五五断更节”说起

下一篇:你是后浪还是社畜?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