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8 21:22:4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严奇 - 小 + 大
最近,江苏淮安警方发现,多个QQ账号可付费查询公民个人信息。经查,犯罪团伙已形成规模化黑色产业链,民警奔赴9省12市,抓获26名嫌疑人,涉案金额2000多万。其中,某银行工作人员丁某仅靠帮忙查询银行卡信息,一年黑色收入超30万元。(5月18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 值得注意的是,当警方询问丁某“知不知道大概查了多少条”时,丁某回答:“得有大几百条或者一千多条。” 同时,丁某反复强调:“我真不知道它是违法的,我只是觉得这个东西违反银行规定。” 或许,丁某此番“自白”,不过是为了弱化其不法影响,试图减轻罪责,可其中暴露的问题仍值得我们警醒。 首先,倘若丁某仅仅是一名普通职员,他有什么权限能依据同伙需求,查到不同客户的个人信息?有同样权限的职员还有多少? 其次,倘若不是工作常态,一名职员随意翻看上千条客户个人信息,有人察觉没有?银行方面有没有针对此类风险行为,建立防范机制? 再者,假设丁某“不知违法”的表述属实,试问当事银行平时对职员的教育及管理在哪里? 这起案件背后,必定有银行管理方面的层层失守。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行为”,从银行内部泄露个人信息,其结果都是失信于广大银行客户。 信用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立业之本,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力,即败坏了银行业的生存基础。 进一步看,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汇聚了大量个人信息。失守于个人信息保护防线,势会直接影响广大民众的消费行为。 前段时间,中信银行因泄露个人账户交易信息遭到艺人“池子”投诉,引发舆论一片哗然,根源也是一名员工的“主动泄露”。当下,“个人信息等同于物质财产”已成为社会普遍意识。本当是个人信息的守护者,如今却成为个人信息的贩卖者,银行职员贩卖客户信息,其负面影响不容小窥。 一方面是银行收集客户个人信息的层层加码,不断增加核对客户个人信息的操作难度;另一面则是内部员工屡屡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两相对比,客户对银行何来信任可言?三番五次如此,小心“银行无法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固化成为大众的刻板印象!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本案当中,银行内部一人贩卖信息,能构建出一整条黑色产业链,可见“贩卖个人信息”背后牵扯的“产值”何其巨大,安全形势何其严峻。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容半点马虎。希望有关部门能举一反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保护民众的“个人信息安全”,应摆在银行盈利之上!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禁渔期“灭绝式捕捞”何时休?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