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地摊“走鬼”的艰辛与无奈谁能懂?

时间:2020-06-08 14:00:0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醉爱清风笑 - 小 + 大

不是我不明白,这政策变化快。

城管打砸路边摊,把瓜果、菜叶扔满地,把小商贩撵得四散奔逃的视频还在微信群里到处转发,忽如一夜春风来,从官方到媒体,已开始铺天盖地宣扬起地摊经济了。

虽然这个180度的急转弯让人颇有点猝不及防,但在疫情影响与中美脱钩的双重压力下,能够把摆地摊这项几千年来一直属于民众的权利重新还给民众,毕竟是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善政,值得点赞。

只是,才短短几天,地摊经济就已经从地狱蹿升到天堂,从冰窟窿变成火焰山,除了让人感叹此一时彼一时,也惊讶于地摊经济何以突然有了俨然可以取代房地产、高科技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爆表能量。

听说,一些地方还给原本以取缔地摊为能事的城管部门,分派了摊位指标,限期拉人头来摆摊,令人顿生阎王爷改行做接生婆的一丝喜感。不少媒体更是大放卫星,各种摆摊一晚赚几千、月入几十万、靠摆摊买房买奔驰实现人生梦想的花式炫富新闻如春风化雨般扑面而来。使我对记者们的能耐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地摊经济”显学诞生才几天,还没到摆满月酒的时候,咋就知道摊主的月收入、年收入了?难不成记者们已经学会了时光穿梭,采访到了未来世界的地摊富豪?又或者说,地摊隐形富豪早已存在?——那岂不是广大城管们工作的严重失职?

媒体可以跟风带节奏,杜撰无节操,但窃以为各地有关部门,最好还是不要画“地”为牢,把地摊经济真的当作重振经济的灵丹妙药、救命稻草。因为,网友说得好:地摊不是经济,只是生计。

我所在的广州,摆地摊的小贩历来被称为“走鬼”,据说这个词源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原指小贩一看到凶巴巴的印巴警察就会互相提醒:“走啊,红毛鬼来了。”但“走鬼”一词在广州,完全变成了小摊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为了躲避城管,也为了寻找人流量大的地方,他们每天四处奔走,形踪像“鬼”一样飘忽不定。

我有个老乡,家有三个小孩,为了贴补家用,他老婆就曾在广州做过好多年“走鬼”。开始不懂行情,进的货常常卖不掉,其间还多次遭遇城管没收货品,有些后来要回来了,有些再也要不回来。时间一长,她也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掌握了城管出没的规律,以及快速逃跑的技巧,于是和城管玩起了“汤姆和杰瑞”的游戏,被抓的次数就渐渐少了。再后来,为了生意有起色,她又把附近几条街什么时间段哪个地方人流量最大、什么东西最好卖摸得门儿清。于是,每天除了被动地躲城管,她还会主动地踩个单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辛辛苦苦干下来,她每月摆摊的收入确实不输给他老公的固定工资了。但因为不管风吹日晒、酷暑严寒都必须在外奔波,几年下来,她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酷似非洲饥民,与之前“村花”的形象判若两人。

据她说,因为被城管抢东西,以及生意不好、受路人或街边档主白眼等原因,中间也哭过很多次,短暂放弃过好几回。但家里五张嘴,就靠她老公那份菲薄的薪水实在无法维系,所以哭过之后,在家呆两天又闲不住了,只好重操旧业。

“走鬼”们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卑微与无奈,你拿着放大镜从媒体报道中找也找不到。更别说,那些因为与城管冲突而酿成人命官司的悲剧,似乎也都随着“地摊经济”走出冷宫而烟消云散,就仿佛不曾发生过一样。

严禁摆摊的这些年,一直伴随着对城管执法依据与合法性的质疑,争论来争论去,也没有一个所以然。但现在,“地摊经济”突然因为官方的提倡和鼓励而爆红,争论遂成明日黄花。既然剥夺时无需依据,自然归还时也无需解释。只是我担心,命运完全不由自主的地摊经济,究竟能够行多稳,致多远?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这回地摊能摆多久?

下一篇:行走于脚手架上的他们,也过上了"双休日"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