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24 17:32:35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碧翰烽 - 小 + 大
假冒伪劣,常常在一些领域、行业存在着,而且已经成为顽疾,屡治屡犯。诸如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那些造假之本事之能力,令人防不胜防、瞠目结舌。 就连孩子们的奶粉、疫苗,有的也敢以身试法,良知尽无。 我一直在想,如果能够把这些个劲儿用到科学研究、基础创新等方面,将会产生多大多好的经济、社会成就。可惜这个劲儿,硬是被一些人用错了地方,害了多少人,污了多少风气。 现在可好,连大学生也有不少是假的了。这山东一查,2年就有242人涉冒名顶替。这样的现象,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了。 第一,彻查是否存在黑色产业链?这种冒名顶替现象的背后,是否已经形成一道道冒名顶替的黑色产业链条?能不能彻底查一查?看看都是些什么“大神”在玩弄?我想,凡是已经不属个例,就可能存在着产业链条的推动,如同有的做交通违法“消分”生意,有的做“掮客”交易,等等。 在这个链条当中,除了冒名顶替者之外,从改报名信息、改学籍、改名、改户口,改身份证、改成绩,这要经过多少人?这又是怎样一个流水作业线?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代价? 如果的确存在这种黑色产业链,攫取的是黑心钱,破坏的是公平,欺负的是老实人,毁掉的是政治、社会生态,必须要下决心彻底敲掉。 第二,冒名顶替者该当何罪?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生没有几个十几年,尤其是读书,依然是当下底层人群改变命运的主要路径。 可是,16年,陈春秀嫁了人,生了子,如今在老家的幼儿园做幼师。人生基本上也就这样了,把孩子养大,等着渐渐老去。如果当初上了大学,人生恐怕就有很大改变。 冒名顶替者当然要付出代价,而且不能只是被解雇工作,还得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这不仅是对被冒名顶替者的安慰,更是对于玩弄法律、玩弄规则的必然惩罚。 因此,冒名顶替者可能涉嫌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或者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盗用身份证件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是可以判处刑罚的。 第三,有关大学该不该还受害者一个公平?陈春秀对山东理工大学提出了重新入学的请求,但是对方拒绝了。原因是没有此先例! 看看这个“没有先例”的答复,让人感到阵阵寒意。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没有认真追究自己的责任,当年为什么让一个冒名顶替者进大学校园?难道这其中就没有丝毫过错? 人家是明明白白凭真本事考上大学的,为什么就不能重新入学? 我就想问,什么叫先例?“冒名顶替”算不算先例?显然是算的,已经发现这么多了。按照校方的说法,这个“冒名顶替”是有先例,以后照常进行。而受害者的权利永远得不到维护,就永远没有先例,这是什么逻辑? 有时候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的人对于“恶”“坏”就那么宽容?偏偏就是欺负我们的老实人。 第四,针对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建议开展一次全国大排查。我很赞同一些网友们的建议,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来一次全面大普查。而且以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是一件难事。 前些年,不少地方也针对公务员系统开展过学历、年龄方面的大排查,清除了一些假学历、假年龄,这个就比较好。 如果任由假大学生的存在,不仅损害的是高考教育之公平,还耽误多少人的人生命运?而且让读书、知识成为一个笑话。 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场大排查,让冒名顶替者及其链条上的作恶者付出代价,让受害者得到些许补偿和安慰,我以为是正当的。 一是可以号召全民自查。凡是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们,都可以上学信网查询自己的学历证书,其中就可能查出一些端倪。看看当年自己的落榜,是真的落榜?还是被人冒名顶替了? 二是可以组织信息共享比对。通过教育、公安、人社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比对,也可能找出一些问题所在。 三是不妨多留意身边一些多年前改姓改名的人士,说不定这其中就有什么猫腻?如果说改名还有点道理,但如果把姓也改掉的,不妨多留心一些。 当然,这可能面临很大阻力,毕竟这将牵动多少人、多少家庭的神经,如果真如山东排查出的那样“可怕”,这问题可是不小。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病毒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