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4 16:00:38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燕梳楼 - 小 + 大
01 对此起事件,调查通报明确定性: “为制造影响,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个人极端犯罪”。 好了,那么我们对于司机张包钢本人就不必过多讨论了。 因为,通报已经说的很清楚,也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轴。 这个司机,既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可怜。 因为一腔怨恨,转而向车上的36名无辜乘客下手,这不是孤勇,而是懦夫所为,是典型的小人作恶。 中年离婚,遭遇拆迁,收入锐减,生活维艰,这都不是害及无辜的借口。 02 然而我们必须要追问几个细节: 第一,他到拆迁现场时,房子到底拆没拆? 这一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他的情绪波动和之后的一系列反常操作。 第二,他的承租公房40平补偿7.2万,平均每平1800,是高了还是低了? 当地是个什么水平?相关政策依据又是什么?同类型的住户又补偿了多少?能否公布? 第三,他签了拆迁协议,却没领补偿款,是否有人继续跟进? 为什么不领,是对补偿不满意,还是有其它原因?有没有人过问?既然他反悔,为何又能直接拆除?不需要继续沟通吗? 第四,他申请公租房为何被拒?是不符合条件还是其它原因? 如果不符合,那么什么样的条件才符合申请?符合条件的又是哪些人? 第五,他打电话给政务热线表达不满时,工作人员是如何回答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按照调查通报的时间线,接下来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作出提前交接班的决定,并回到住处购买了白酒,装入饮料瓶。 第六,他提前交接班的理由是什么?公司是否知情? 为什么交接班,理由充不充分,情绪是否异常,相关流程和制度是否形同虚设,是谁批准的,他提着装有白酒的黑塑料袋又是如何上的车? 第七,他给女朋友发语音,流露出厌世情绪,他女朋友是如何回应的? 在哪里发的语音,双方都说了什么?这一点也很重要。事实上,他这已经是在向女朋友告别。 第八,在停靠站时,有人发现他拿起饮料瓶猛喝两口,车上乘客有人闻到酒味了吗?为什么无人阻止? 这八个追问,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说清楚。否则,逝者既不能安息,生者也不会警醒。 03 风起于青苹之末。 在他萌生恶意时,如果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能注意到他的激动,并给予合理的解答和舒缓; 如果公交公司交接班流程严格一些,上车物品检查一下; 如果最后女朋友能给几句耐心的安慰和及时的阻止…… 最后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一个人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候,或许一个问候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能融化坚冰消除怒火,避免一起不必要的悲剧。 这并不是同情张包钢,更不是对恶徒的无底线纵容。 黑白面前,没有灰度可言。 这种滥杀无辜的“独狼式恐怖主义”,是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能容忍的。 必须谴责凶手,但绝不能仅仅限于谴责凶手。 在社会这辆公交车上,没有任何一个普通人能置身事外。 我们总不能不坐公交,不坐地铁,不坐高铁,不乘飞机,不逛商场,不到餐馆,不去学校,不去上班。 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时候,都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方向盘”,把一车人带上绝路。 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很快就会忘记
下一篇:国家储备玉米竟然被水泡?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