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状元不能上清北,规则复杂把人毁

时间:2020-07-30 17:53:1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纸上建筑 - 小 + 大

早年高考是全国一张卷,名额分省录。这样很好啊,有什么问题,值得改来改去?如今各省不仅自己命题,还自己确定考试科目和方式,搞得越来越乱,各地分数完全失去了可比性,规则也天差地远。

乱中必然出怪。今年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因为选修历史课的B+成绩而无缘清北,甚至无缘几乎所有的一流985名校,令人扼腕叹息。

因为这些重点大学都要求选修全A成绩。这不是大学的错,重点大学的录取政策也是一省一策,本省的高考政策有问题,录取也会跟着有问题,无法补救。关键政策还不稳定,一年一小改,几年一大改,瞎折腾,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导向性。

填报志愿的规矩也瞎改,分批不同,有的分一本二本三本,有的全合并。数量也不同,有的省填报4个、6个志愿,有的省要填报50个平行志愿……把所有大学都报一遍好了,闲得蛋疼,纯粹是扰乱考生的脑筋。

高考强省江苏,高考改革最为活跃,据说明年又要大改。目前的规则是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正式高考只考语数外3门,总分480,白湘菱同学就是以430分斩获这个环节的省状元。问题是出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须选考2门,不算成绩算等级,A+对应前5%,A对应前20%,B+对应前30%——这一测试在高二举行,因其重要程度被称为“小高考”。

江苏考生苦啊,表面减负,实际增负,一个高考变成两个,哪一次都不容失手。如此折腾,却降低了区分度、增加了偶然性,选错了课程就可能错失全A。表面是鼓励全面发展,但实际中偏科更严重,普遍死磕语数外,选考两门努努力,非选考的直接放弃。

规则不合理,必然出奇迹。其实B+对应前30%也不错了,不能算硬短板。如果按从前的规则,总分状元妥妥上清北,有一两门不擅长的科目在前30%水准,根本不会影响什么,甚至可以说司空见惯。不合理的规则把人坑惨了。

什么样的规则最合理?90年代初的高考政策就挺合理,理科考语数外政理化生7门,文科考语数外政史地6门。不是讲全面发展吗,高考科目越多越全面。现在越减越少只剩下3门,全面从何谈起?

如果要说减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大家都在玩命考,怎么减负?把一次高考变成好几次,又算什么减负?

全国命题有什么好处,首先命题水平高,国家级的专家和省级的专家能比吗?命题权越下放,题目被押中的几率越高,命题老师被盯上的几率也越高,越容易滋生不公乱象。

全国命题不等于全国统一分数线,还是分省按名额招生,并不影响高考公平。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各省百花齐放,有些低水平的改革很令人头疼,关键是耽误筛选好学生。

90年代的学霸是真学霸,要考六七门想偏科也不行,必须得效率高,必须得脑筋活。总分区分度也高,因为我们考生就多,一个省几十万,不精确区分不行啊,只有精确才公平。今天我们考生越来越多,不提升区分度,居然逆向搞什么等级制、赋分制,不能理解。

规则越简单越好,越简单就越公平,越不容易被操作。一把总分定输赢最好,你要是加上小高考,严密度肯定赶不上正规高考,老师泄题放水怎么办?要是再加上素质评价,主观性这么大,班主任就能操作。

千万别搞素质打分,谁有权评价他人素质?谁能科学公正地评价他人素质?素质就分合格不合格就好,譬如没有违法犯罪记录一律为合格,报考不受限,有违法犯罪记录则根据情况限制报考,齐活。别折腾,折腾一堆社会活动除了折腾家长,没别的卵用。

规则越复杂,浑水摸鱼的乱象越多。保送生、特长生、自主招生……都是寻租通道,不一定选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更可能为一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开道,甚至把不务正业的人渣给送进去。几十年前的保送生,那时候行贿也少,校长还真挺公正。现在的保送生,呵呵呵。

高考几十年,省状元不能上清北,可能还是头一回。瞎改规则,损害了公正,这是最直观的反映。其实在状元吃亏之前,很多普通考生已经被坑了,看看高考大省多年的风评,老百姓认可吗?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个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

下一篇:西安医护4个月没拿到抗疫补助,到底被谁截留了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