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05 18:16:29 点击: 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皮皮 - 小 + 大
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产规模盲目地无限扩大与人民群众有效需求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 其二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对立概念。“计划经济”就是在反对“市场经济”的意义下产生的。“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盲目性运行的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由市场盲目性运行的经济。因此,一方面,生产者并不掌握全社会生产和需求的状况,依据生产者对利润的追求,盲目无限地生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日益缩小,从而有效需求日益缩小,结果造成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产生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叫做“产品过剩”。 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拥有购买力的需求。你对产品有需求,但是,你没有钱买,那么,这种需求就是“无效需求”。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为什么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会日益缩小呢?这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是工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它构成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对于资本家来说,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手段。所以,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工资就会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因工资的减少,劳动者就越来越没有钱购买,从而,资本家的产品就越来越卖不出去。这种恶性循环,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 可是,资本家也懂得这一点,每个资本家都会努力经营,更加严密地组织生产,避免厄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样,就导致社会激烈的竞争。竞争中大量的资本家破产,导致社会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这种破坏中,消灭了大量相对过剩的产能,社会生产重新恢复平衡,新的生产周期重新开始。 在生产的这种发展中,生产者的生产规模不断加大,内部组织性日益增强。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生产是盲目的、无组织的,所以,周期性的震荡不仅仍然会继续发生,而且一次会比一次更加惨烈,破坏力越来越强。 这就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与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它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试想,如果整个社会只有一个资本家,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了。因为这时,整个社会生产完全都被纳入计划范围了。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社会主义就主张:用全社会有计划的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所创造的全部利润便都揣进了这个唯一的资本家的腰包。既然全社会的人共同完成了价值创造,为什么成果要完全归他所有呢?资本家不是不能占有,即便他也有付出,也不过只是一个人的付出而已。问题在于这是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的按资分配的占有。一旦消灭了私有制,社会完全可以实行按劳分配。大家都同样地付出,就应当享有相同的回报。显然,问题就出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上。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所以,社会主义就是:国家以全社会的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剥夺任何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在全社会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计划经济。——当国家最终完成这一任务时,它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构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因为: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这是诡辩。 计划经济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同一个社会在空间上是否有市场和计划,而在于:整个社会经济是完全按照市场盲目性运行,还是完全纳入计划运行?问题是就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而言的,所以,二者是不兼容的。 特色国通过先“有市场”,后到完全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在这个结果中,社会主义已经尸骨无存了!——“没有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结果证明了上述说法的诡辩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自身无法解决的。“供给侧”、“需求侧”的“改革”也好,“美国方案”、“德国方案”也好,都只能是给“头上生疮脚底冒脓”的病人贴膏药,治标不治本。 对此,人民已经觉醒。当危机到来时,英国民众走上街头,大型横幅标语写道:资本家,你就是危机! 马克思依此作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资本不死,劳难未已!共产党人将自己的纲领归结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房奴接力贷、房奴世袭贷——薅不完的羊毛,割不完的韭菜
下一篇:反复辟论(4-3)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