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反思改开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反思改开 > 文章

反复辟论(4-3)

时间:2019-01-06 08:03:3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反复辟论(4-3)
 
       修正主义的厉害在于它的欺骗性,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搞资本主义,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地方,就在于它披着“共产党”这张皮。多数群众尚不具有辨别能力,以为它还是原来的那个共产党,非得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不能觉悟。但是,统治者欺骗人民,他们自己也难受,也很心虚。因为宪法和国家政体大致还是原来的东西,对他们有掣肘。如同一个女人穿戴着男人的衣帽,总是觉着别扭、难看、不自在,上公厕都不知进哪边门,但为了装扮又不能不如此穿戴。修正主义的统治集团暂时忍受这种束缚,是出于变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和维护官僚特权集团既得利益的需要。他们之所以还不愿脱去共产党的外衣,是因为要独占权力,不愿给自由派、西化派分一杯羹。但是,伪装迟早会剥去,这是必然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这么多年巧取豪夺,敛得了天量财富,自然要改旗换帜,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使包括国体、政体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适合于已经改变了的资本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挂羊头卖狗肉只是一种过渡,只是在现有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欺骗手段。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自己会将社会主义的一切伪装都去掉,也不得不去掉。今年“两会”代表集体参拜孙中山,却不去近在咫尺的毛主席纪念堂,让很多人莫名其妙,其实这就是“脱外衣”的前兆。这个资本统治集团已经在为“走台湾体制”做准备了。改旗换帜不过是修正主义现出它的资本主义原型,其结果有两个,一是修正主义统治归于灭亡,二是中国社会倒退到终点,促使人民革命再次蓬勃兴起。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走资本主义道路“可持续”吗?现在都难以为继了。经过四十年的倒行逆施,中国贫富分化达到了世界第一,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接近集中爆发的阶段。经济危机已经开始,生产严重过剩,股市暴跌,不少地区企业成片倒闭或大批裁员。当局估计,在台海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2016年起,至少需要五年才能经济回暖。其实,即便台海南海无事,想重温以前高增长的旧梦已不可能,因为原有发展条件不存在了。以往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即农民工创造了城市的繁荣,现在用原来的工资待遇已很难招到所需工人。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又使得外资大批撤移别国。“新常态”,等于说不会再有以前的高增长,要安于中速增长或“稳增长”。但是,真的有什么稳当的增长么?光是刨去过剩的产能和房地产,中国的GDP连5%都达不到,如果把外资撤移和进出口下滑的因素考虑进去,年均增速能维持在3%就不错了。硬性去“维稳”,生产的东西只能堆进仓库或闲置,情况会更糟。消退当然是个过程,今后几年只是秋天,冬天还在后面呢。日本在二战后也曾有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但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直萎靡不振,至今仍在低增长徘徊。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生产力的周期性大破坏。搞资本主义就得服从资本经济规律,中国“高速度”的神话破灭之后,危机就到来了。
      产能过剩,迫使中国加速移资海外,向非洲和“一路一带”的国家等倾泻商品和投资,这就是说,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要走欧美资本主义曾经走过的资本输出的老路,走前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老路。三十多年中,中国新生资产阶级不仅完成了罪恶的原始积累,而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资本集中。私人资本(主要是官僚资本)与国家资本形成了对抗,连银行、铁路、石油、电信这样的国企都被“混改”,这在二十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标志着官僚资本已经具有了取代国家资本的实力。在经济危机到来时,通过股市和收购、兼并大量破产企业,私人资本更是向越来越少的大企业集中。内需不足,过剩的资本自然要转向劳动力成本底的穷国找出路,以牟取更高利润。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垄断性质的,私人资本又加速集中,这就造成了向国际市场输出资本的有利条件。输出结果,可以暂时缓解产能过剩和商品积压的矛盾,使过剩资本找到新的市场,但国内投资将减少,失业问题将愈显突出。
       但是,中国的产能过剩量巨大,不是简单一个资本输出就能解决问题的。中国经济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仅商品房库存达7万多亿平方米,积压资本40万亿,如何输出?也无法消化。如果普遍降价销售,利润率降低,资本流向其它行业,房地产业就会垮掉。多年来地方政府的财税来源主要是房地产,即“土地财政”,房地产一垮,政府将发不出工资,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这样的结果当然不能被接受。因此,房地产不能垮,非但不能垮,还得继续发展,否则公职人员无法加薪,官员“政绩”也不能表现。于是“去杠杆”变成了“加杠杆”,让银行买单,购房贷款首付降到了30%至20%,房产商和中介再提供部分首付,买房人实际是零首付或者只有5%到10%的首付。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零首付。很危险。
      为了大规模去房产库存,又有了加速“城镇化”的害民计划。“城镇化”的目的就是把农民赶进城去消化过剩的房地产:由开发商成片买下农民的宅基地和村里的土地,让农民拿着这笔钱去城里谋生,或做小买卖或务工,不愿进城的可留下当农业工人;当失去家园的大批农民涌进三、四线城市,过剩的房地产或租或卖,自然就得到了消化,同时过剩资本又可以在农村乡镇找到市场。可谓一箭双雕。这意味着,农民将面临空前残酷的圈地运动,强征强拆,多少人间悲剧又要上演,官方却说这是帮农民实现“市民梦”。资本疯狂了。“十三五”计划转移农民一个亿,使消灭小农经济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延缓经济危机的另一种办法,是所谓“赤字财政”。实际是国家购买过剩产能。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投资铁路、公路,电力,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物流等公共项目,以消化生产部门积累的过剩产能,拉动经济的增长。但这种办法是有限度的。历年来各地方政府通过包括发行政府债券在内的各种融资,积累债务总额达30万亿,严重超过了地方政府的财税负担能力,实际上已使不少地方政府处于破产的境地。国债和地方政府债最终还是要从百姓身上搜刮回来,不然就只能开动印钞机将赤字补上,形成通胀。“赤字财政”对经济的刺激,暂时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但却给以后带来了更大的困难。2008年实施的四万亿政府投资计划,缓解了当时增长趋缓的压力,让温总得意了一把,但其实他是将更为严重的过剩推迟到了现在。故伎重演,今年“两会”又决定把赤字提高4%,“十三五”要投资100个大项目,等于继续放大经济泡沫,把现在的过剩危机再推迟到下个轮次,而那时的过剩又比现在更加严重。当泡沫膨胀到极限而炸裂时,整个经济就崩溃了。
      为什么会有生产过剩?能否消除?答案是否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永远低于他的产出,通常所说的“内需不足”,即是劳动者阶级的购买能力不足。资本家依靠劳动者创造利润即剩余价值,必须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不断增值。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供过于求的矛盾产生了,生产过剩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广大劳动群众的贫困并不是因为生产不足,而是因为生产的东西太多。而资本家对待过剩的办法,要么是破坏,要么是消化,断不会拿去施舍给穷人。人们只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却看不到它对生产力巨大破坏的一面。二战时英、法、德等国被炸成焦土,从资本经济说就是破坏产能。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产能破坏则是表现为企业倒闭或关闭,庞大的美国底特律车城弃为废墟,就是典型的例子。消化过剩产能的办法,一般是输出资本、革新技术、赤字财政,降息等等,但是这些刺激经济的手段只能拖慢危机到来的步伐,并不能消除过剩,其结果只是把过剩的雪球越滚越大,制造了下一次更大的危机。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决定的。单个生产组织的有计划和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将社会经济活动变成了一个个危机周期,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在一次次危机的冲击下,消化过剩的能力逐渐衰退,资本失去了增长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就停滞了。美国和欧洲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在萧条境地,但能用的刺激办法都用尽了,至今没有复苏迹象。西方经济学家们大多认为这已经不是周期性危机,而是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何为结构性危机?即是资本体制危机,是最后的总危机。美国现在有个重大变化,就是突然间冒出几百万个社会主义者,这绝不是偶然的。世界资本主义已经接近了它的历史终点。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几乎看不到一点希望。它不仅仅是撞进了危机周期,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从一开始就在比较效益学思想的指导下,什么赚钱快干什么,不惜毁掉本国原有的轻、重工业,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疯狂发展鞋帽、服装以及电子、汽车等制造业,即所谓“世界工厂”,让几千万上亿的打工者得到了眼前的丁点实惠。但是,“世界工厂”不等于工业化,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就不用说了,高技术含量的电子、汽车等制造业全是别人的核心技术,因此搞了几十年之后我们才发现,除了打工者拿走了不足道的一点工钱和政府得到些税收外,中国已闹下一身重病:资源耗空,环境毁坏;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业也垮了,农村万户萧疏,鬼村密布,并且我们自己的工业技术一下子落后了至少20年。现在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大批撤移别国,“世界工厂”也在坍塌,仅广东省在去年就倒闭撤移了15000家工厂。以后该怎么办呢?丢掉了民族工业和自己的技术,我们现有的低端产品根本无法与西方国家的高科产品竞争,只有靠出口钢材、电器之类的东西维持,还经常受到西方国家贸易壁垒的堵截,以致外贸停滞和下滑。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创新科技和改变产业结构,谈何容易。我们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等已经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不是两片嘴皮一碰就很快能赶上的。其实,改变产业结构不是现在才提出,十几年前就开始叫唤了,但至今无收效,只好接着走卖地经济的老路。明知这是条死路,还得往下走,很是无奈和可悲。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资本不死,劳难未已!

下一篇: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已经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