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反思改开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反思改开 > 文章

央行救不了经济

时间:2019-07-14 17:02:27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财经上帝视角 - 小 + 大

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按理说,金融是整个经济体系内的重要一员,金融负责为全行业分配流动性(货币符号),根据市场冷暖调节流动性进行资源疏导。可现实中,金融反而成为了整个体系中的吸血虫,非但没有起到流动性分配的作用,反而变成了促成泡沫的癌细胞。

对于很多人而言,金融与经济也许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金融还是经济都直接与钱挂钩,而钱才是广大吃瓜群众最为熟悉的东西。所以,大众只认钱,而钱又是金融与经济的标签,自然也就很少有人会注意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资本逐利是天性”,金融是资本的母体。央行作为掌管一国货币政策的唯一调控机构,直接掌控金融行业命脉。同时,央行也是经济宏观调控的主力。但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以来,全世界各国似乎都一下子不会搞经济了,各国经济都陷入由各国央行掌管的扭曲境地。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讨论经济必然离不开美国。自1951年3月,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达成协议后,美联储正式独立出来,其施政不再受财政部限制。不过,虽然嘴上说着“央行独立性”,但由于美联储主席一职需要总统提名,所以每当碰上大选此类重要政治周期时,美联储还是会考虑一下“特殊”因素。

回顾过去40年(因为中国改开只有40年,便于比对)的美国经济发展,有三次经济发展停滞期、衰退期。第一次发生在1980年——1982年、第二次发生在1990年——1991年、第三次发生在2008年——2009年。

美国第一次经济停滞期时,国内正处于高通胀时期。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对抗高通胀,始终把美联储基准利率维持在10%水平之上,最高时甚至超过20%。(注:央行基准利率是银行利率下限,这意味着居民存款年利息普遍高于10%)

过高的利率导致银行不堪重负,大小银行均出现破产倒闭现象,直到1995年,银行业危机才算平息。美国银行业危机于1988年达到高峰期,当年共有279家银行倒闭,倒闭银行总资产超5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整个这场银行业危机共带来了1600余家大小银行倒闭,倒闭银行的不良率普遍高于5%,部分业务较为单一,所涉领域包括农业、房地产、军工等银行首相向较大。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40年时间中,在1995年前的美国银行业本身存在严重问题,其与经济的关系属于一种非常态关系。美联储的调控更大程度上是在挽救危机,而非正常调控。(这段时间内,美国为了把自己从泥潭中拉出来,召开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联合西德、英国、日本、法国要求共同打压美元,逆转美国贸易逆差)

1995年至2008年这段时间,美国的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才逐渐理顺。算是短暂的一段“平稳期”。

不过,好景不长,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再次破坏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正常关系。准确的说,应该是不正常的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引发了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2008年之后,美联储三轮QE货币政策也是非正常情况下的调整。

从股市反应看,1995年之后那段时间出现过一轮加速上涨的高潮。这期间虽说有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影响(科技股主要集中于纳斯达克市场,纽约市场数量较少),但整体上而言,还是实体经济的增长所致。

资本在那段时间内大肆从事杠杆业务,在引发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前,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倒霉的是整个美国社会和全球各国,不得不为这场金融危机买单。美国政府债务体量突破了20万亿美元,美联储杠杆最高时曾达到78倍,不得不被迫缩表;全球各国受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影响,只有依靠本国政府和央行放宽政策对冲负面冲击。

总结过去4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长期处于非常不健康的状态。金融透支经济,经济反噬金融,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因金融主导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美国市场一定会出现一轮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失控导致美国经济新陈代谢混乱。

不过,美国经济的底蕴较为深厚。虽然,从银行业危机之后,美联储一直都在不断印钱支撑经济,但美国的M2与GDP的比值一直连1:1都不到(非常了不起)。这意味着美国并不存在货币超发情况。当然,美联储继续印钞的空间的确也被不断压缩几近极限。(注:M2与GDP比值不存在国际标准,一般而言,该比值越低越好。但在经济周期中,央行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会出现波动性,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第一点。1:1的状态意味着投入货币与经济产出完全对等。)

从金融与经济关系来看的话,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美国显然不是成功案例。



如果把视线转移到中国的邻居——日本,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上世纪中期,日本成功的从二战失败国阴影中走了出来。在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上,经济迅速从战后恢复。但经济增长势头至1980年就到头了,在1985年著名的广场协议后,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最终引发了89年日本金融危机。而在89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央行在懵逼了2年多时间后走上了量化宽松的救市道路。自此之后,日本的央行也陷入了与美联储一样长期夹在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疲于奔命。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上世纪,日本从战后阴影中走出来后,其国内经济出现了过热发展现象。当时的日本处于一种异常极端的情况。

按照常理说,企业要融资都是企业家求着银行放贷,王健林自己曾披露说被50家银行拒绝,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而在当时的日本,情况完全相反。企业家从孙子变成了大爷,银行从大爷变成了孙子。那个年代,日本的银行业务员是挨家挨户的去敲门求着企业家借钱。有的甚至为了拿到一份合同不惜跪舔。那时的日本社会也是一种较为淳朴的社会风气,一般有人低头求助,在能力范围内都会给予帮助。同时,由于整个社会浮躁氛围浓郁,日本人急于从战败阴影中解脱,大众过度消费制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这种信号也传递至多数企业家,导致他们盲目乐观,以至于他们敢于借钱,自然也就无所谓从哪家银行贷款。

实际上,当初许多日本企业根本不需要银行贷款,企业仅凭自身每年的利润都够充斥自己的现金流。一片大好的景象麻痹了多数企业家,没有必要的贷款反而成为了日后的炸弹。

面对当时那种狂热的浮躁氛围,日本央行也是添油加醋。日本的M2/GDP比值一直高于1:1的状态,而且,该比值不断扩大,没有缩小迹象。1980年时,日本的M2/GDP才3、4倍,到了现在已经是10倍左右的水平。

日本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一直处于较为宽松状态,在过去40年中,没有最宽松,只有更宽松。

在1989年末那场日本金融危机爆发时,日经指数接近4万点,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很明显,只要稍微专业一点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资产泡沫大了去了。但新上任的三重野康急于立功,完全不考虑大局立即加息。

危机爆发后,这哥们也意识到自己犯错了,但如果刚刚加完息就立刻降息明显是自己抽自己嘴巴。所以,在危机爆发后,这哥们选择休克疗法,简称“装死”来应对。到了1992年,实在装下去了。于是,这哥们开始降息。在1992年至1993年这1年多时间内,日本央行基准利率从6%下调到不足2%。这种救市方法带来的结果是日本政府承担了社会中的经济代价,经济的自由市场属性减少,对于政策的依赖加大。到了1994年这哥们任期到期时,居然还大言不惭的说,“There is alway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译:隧道尽头是光明。那时候,日本大藏省(财政部)承担了托底经济大任,日本央行几乎是在乱作为。

所以,他的接班人自然也是出身大藏省,松下康雄交接后自然也是很无语。因为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股市和楼市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依旧在下跌。由于泡沫破灭、危机爆发、经济崩盘,整个日本社会把怨气全都撒向了政府。日本民众对于政府的批评、指责此起彼伏。在那种环境下,坐上央行行长的位置是非常烫屁股的。

松下康雄最需要解决的是,切断银行坏账与实体企业形成的互相负面影响关系。(企业倒闭——坏账增加——放贷减少——企业倒闭)

但是,结果证明,松下康雄对于金融与经济间的负循环链条毫无办法,央行放宽货币政策创造的市场流动性根本比不上负循环创造的坏账数量。

这哥们非但无能,而且自己手也不干净,在担任央行行长第四年时,被揭发出贪污丑闻,最终引咎辞职。(日本央行行长五年一届)

接棒的速水优是个保守主义,他本人并不支持过度宽松货币政策,但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妥协。1998年任职的速水优最先要面对的就是在本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还要处理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

1999年,这哥们在保持M2相对平稳的基础上,立刻实施了超激进宽松货币政策,即零利率政策与量化宽松政策。准确的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QE政策就是速水优超激进货币政策的改良版。

此外,这位老兄的另一壮举是于2002年开始命令央行大举买进银行股稳定银行业。但恐怕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为之后日本央行炒股开启了先河。

2003年接棒的福井俊彦可以说是个庸才,这二傻子啥都不会,就只会一招——印钞。对比M2与GDP变化可以看出,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日本的M2几乎翻了一倍,可GDP却还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人应该算是近40年中,水平最差的日本央行行长。

2008年,被称为“最后的武士”白川方明走马上任。白川方明主张放松管制、改革税制、开放市场(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呢)。他认为,只有经济增长和维持适度宽松环境才能对抗通缩,并且,他直接点明了,“单靠大量印钞不能摆脱通缩。”

这哥们属于懂点事但不会做人类型,说话太耿直。他在下台前还死不悔改的说,“市场人士所可能乐见的,不一定有利于经济长期表现。我认为央行官员相信能够自由地口头控制市场波动的想法是很危险的。”说这话,安倍晋三听得进去吗?

在他任期内,央行也非常激进的印钞,但不同于前任。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那种情况下能够立刻反应过来坚决向市场投放货币实属不易。相比之前乱操作装死的和只会无脑发币的要好多了。日本经济也相对出现了一定程度回暖。

2013年上任的黑田东彦则不一样,他太会做人了,安倍说啥就是啥。所以,在2018年任期到期后还能连任,这也是40年来第一位能够连任的日本央行行长。至于黑田东彦,他的路还没结束,现在尚不能妄下结论。(对于连任问题,我写的有些调侃成分。因为日本政局一直不稳定,央行行长之位本身不可能剥离政治属性,必然会受到政局变化影响)

总体而言,日本的金融与经济间关系从最先的金融创造泡沫到之后的被动四处救火,也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


那么,这世界上难道没有一个金融与经济关系相对良好的案例吗?当然有,看看德国就知道了。

从历史数据上看,德国经济相对美国和日本算是较为平稳的发展。1985年的广场协议,西德也是参与者,西德也被逼着马克升值,但不同于日本,德国的经济所受影响并不是很大。(日本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调控不当造成,广场协议算是导火索但并非主因)

德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如果同样回顾过去40年的话,只能从1990年开始截止到1999年前。因为1989年柏林墙刚倒,1990年东德才并入西德,那才算是当前德国的开始;另一方面,自从1999年开始,德国马克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欧元,而欧元是整个欧元区的货币,由欧央行掌控,并非德国央行所能决定。虽然德国是欧盟的金主爸爸,但却不得不顾忌其余20多个国家的诉求。所以,德国央行本身对于德国经济的掌控时间只能算到1999年前。

如果观察德国M2与GDP比值的话,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与日本的M2与GDP比值基本处于一种稳定上升势头,但德国的这一比值却是波动的,德国的M2与GDP比值长期在1.5——2.5倍之间波动,这一比值并非保持稳定上升,而是波动式变化。

与日本一样,德国也是二战战败国。德国也成功的从战败后阴影中崛起。德国的情况甚至更为糟糕,整个国家统一是从1990年开始。

这一点也从经济数据的表现得以反应。1990年开始,德国经济开始出现明显的加速增长势头。德国央行为了尽快拉动之前东德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增加M2投放。众所周知,东德经济几乎被苏修的愚蠢拖垮,东西德合并后,两片地区贫富差距巨大。对德国而言,虽然统一了,但也出现了包袱。

德国金融与经济的有效时间只有10年,时间上的确短了些,但在这段时间内,德国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把控力却值得借鉴。相信没人会反对,也许德国经济规模并非全世界最大的、也许德国经济增速也不是全球最快的,但德国经济是目前世界上最扎实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经济学家都找不出德国的经济泡沫,因为根本就没有。

现今,国内有一批人在吹捧什么香港模式、新加坡模式、甚至有些还想要走早期英国模式。我也表个态,当今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上唯一值得学的、能多活几年的只有德国。好好学习德国的求真、务实、沉浮。

关于中国的内容就不方便写了。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山东大学也敢自称国际一流高校?

下一篇:高调整治国家社会问题,为什么不纠问题根源?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