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4 11:43:2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天狼孤星 - 小 + 大
昨天,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最近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一些过去有多种拼音读法的汉字明确了统一读音。 如“说客”的“说”很多人可能会读“shuì”,但现在其实读“shuō”; “粳米”的“粳”大部分人会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轻骑、车骑、骠骑。不过现代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干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qí 一个读音。 儿时学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课本上明明白白标着鬓毛衰(cui),这样也符合押韵,朗朗上口,几十年来也是这么读的,现在,突然改为shuai,还真的有点不适应。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新的读音在几千年历史上的的确确是错的,正如笑话中那个把“水浒”读成“木许”一样的白字先生,是会遭人嘲笑的。据说,答案竟然是,读错音的人太多了,干脆“将错就错”吧。 好一个“将错就错”,殊不知这样一来,那些原来铁定正确的,一下子反而成了错误的!在一分定终身的高考中,不知道因为这微不足道的分数,又将改变多少“无辜”学子的命运! 原来,错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正确的了! 按这样的思维进行推理,一个人的错误一定是错误,但人数只要足够多,那就不是错误,而是真理!正如“中国式的过马路”,一个人两个人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但行人慢慢涌来,凑成了“一堆”,即便路口依旧是红灯也不妨事,他们便可以大摇大摆地过马路了——别人都闯红灯了,车又不敢向前撞,你独自一个人等待绿灯,反而成了少数人,你的坚持,恰恰在众人眼里,是典型的不识时务,除了得不到一点“遵守规则”的好处外,还将收获一大堆白眼与嘲讽。法不责众嘛!你一个人装什么大头葱? 小学时与几位同学一起在野外玩耍,玩累了耍渴了,几个人商量一起去偷别人地里的瓜,而我宁愿忍饥受渴也不愿意这样做,最终看着他们吃着偷来的瓜果,那个畅快,那个开心,全然没有一点负罪的感觉,心里马上变得不平衡起来:凭什么我要去吃亏?于是,也心安理得地去人家地里偷摘一个。 绝大多数个体,身在毫无是非观的集体中,往往会失去坚守本心的能力,内心的善良则会很快消失,变得残忍、固执而盲从。 这就不难理解以下几种情形: 高速公路上,一辆拉水果的货车翻倒,蜂涌上来的附近村民,没有一个去关心那个卡在座位不能动弹的大货司机,纷纷拿起袋子、篮子,去抢拾车上的货物,把满满的“战利品”扛回家,自始至终,可能连个报警电话也舍不得打一下。 两岁的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过后,没有施救,而再次辗压,下辆车仍旧辗过……前前后后有十八个人经过,却都置若罔闻,最后被拾荒老人陈阿妹救起,可惜已经太迟了。 他们心里一定这样想:凭什么我要去做这事?何必自找麻烦?哪怕举手之劳,就可做一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浑然不知,倘若所有人都如此,这社会一定是一个冰冷的荒漠,谁都可能遇到那样的境况,真的自个儿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又该去埋怨谁呢? 不仅如此,多数个体在中庸群体中,智商还会迅速降低到白痴水平,失去正常的判断力。 当以人数而不是事情的本来面貌定正确与谬误的时候,这世界往往会变得黑白颠倒,有些明明的漏洞百出的东西,却由于选择的人数众多,而穿上真理的外衣洋洋自得;而真正符合常识与逻辑的道理,却由于不能马上给人带来好处,从者稀少而形单影只,沦落到茕茕孑立的地步。 但是,要知道,当大灾难来临时,那些只会人云亦云而失去独立思考的驼鸟集群,会马上齐刷刷把脑袋插入沙地里,他们以为这是万无一失之策。事实上,他们一直这样想这样做的,而只有那些不去随波逐流的,才会及时察觉,迅速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才能赢得生存下去的机会。 以后,遇到把“造诣”读成“造纸”的,把“删除”读成“册除”的,你就莫要暗地里发笑,也许,他的才是“真理”,而在他眼里,你是个标准的傻大帽,还把往昔的白纸黑字、今日的“谬误”奉为圭臬,才是货真价实的大笑话。 但是那个反潮流的你,一定是那只幸存下来的山鹰,这还不够吗?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它换一次包装,你就上一次当?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