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4 11:51:5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天狼孤星 - 小 + 大
如今,各式各样的商品,甭管质量如何,包装一定非常讲究,人靠衣服马靠鞍,这商品嘛,包装若不精美,只怕质量再钢钢的,也不会有人光顾。必须把商品的外装满打理得非常养眼,看起来非常舒服,才能一下子嬴得顾客好感,才可以把生意继续做下去,否则便没有了下一步。 正如人的颜值倘极差,任你才华再是横溢,吃大亏已是板上钉钉。三国著名的谋士,人称“凤雏”的庞统,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孔明一比,这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古怪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名头再响亮,也不被刘备之流待见,差点被憋屈到死。曹操的长相也相当的丑,大概是这个原因把刘备吓走了。 有人不爱听了,好东西根本不必在乎外表,追求华丽外表的,一定不是好货,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也。同时振振有词地举例: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外国展台上的各式华丽的商品前观众络绎不绝,而我们的国酒茅台,位于展台一隅的农业馆,外观简陋粗糙,灰不拉机的土褐色,无人问津。一位代表灵机一动,佯装失手摔碎一罐“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博览会的参观者们纷纷寻香而来,专业人士竞相品尝,赞口不绝!至此,“茅台酒”便在国际市场一炮打响,风靡世界。 这简直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最好解说词,无非是告诉你,包装那东西猛一看很重要,其实无所谓。 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商品大潮澎湃的今天,那些猴精猴能的厂家,看哪一家敢在商品出厂的最后一关马马虎虎?行百里半九十,这一步虽无关商品质量,但事关消费者的取舍,没有谁敢草率应付了事。 不仅如此,厂家们还费尽心思揣摩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把包装设计得完美无瑕,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心,在他们的第一印象里牢牢占据重要位置,从而成为不二的选择,成为残酷的商品竞争中生存的一大法宝。 优胜劣汰,除了商品的质量刚刚的之外,还必须在包装上不能有丝毫瑕疵。 倘遇到某种特殊情况,换个包装,甚至还有起死回生之功效! 我哥开了个农药门市,已经有不少年头。那天我与他闲聊中,看到他那货架上各种花花绿绿的农药,随口问他:“这几样农药我怎么没有见过啊?” 他笑了笑:“你以前听说过XX农药没有?就是那个药,只不过换个了名字和包装,价格涨了上去!还有哪个药,以前是叫什么什么的!” 噢!我明白了:敢情是要涨价,老百姓心里不接受,于是摇身一变,用另一个脸孔实现目的,看来这厂家煞费苦心,把农民肚里的小九九摸得清楚呀! 后来某天我在散步时与一家药店老板聊天,才知道很多中西药也是同样的套路,随着物价上涨,药材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很多药品无力原价勉力维持,但涨价却被消费者骂娘,只好采用“曲线救国”策略,换个名称重新包装成新药,摇身一变,身价就可以“大涨”了,被蒙在鼓里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还以为自己幸运地遇上了某种特效药,得来全不费功夫,私下窃喜呢!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市场上有很多以前响当当牌子的香烟不见了,比如我们这一带的“发时达”“玉兰花”,它们曾经风靡一时,占据烟草柜台的显要位置,成为烟民的最爱。后来兴起的“帝豪”,以及换了新包装的“黄金叶”,价格涨了许多,烟民吸在嘴里的感觉,还不如当初便宜的旧牌子。 何也?你懂的!通过这样巧妙的运作,还是旧有的材料,还是原来的配方,换个名称与包装,稻草就变成了金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思路万金不换。 岂止商品可以这样做? 某小伙网恋快一年了,对象是个一字眉大眼睛锥子脸的白富美女孩,特别是撒娇时嘟起樱桃小嘴卖萌的表情,令人深深着迷。为此,他不时给对方买东西,发红包,一年不到,花了好几万。两人感情日渐升温,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待放假时,小伙迫不及待地买上机票去女孩那里。机场里,迎接他的,却不是那张非常熟悉的锥子脸女孩,而是一个身材臃肿、脸又胖又圆、长满斑点的女子,白晳细长的脖子哪里去了?只有嘴边漾起的笑意还有那么一点相似。 他的心一下子坠入了冰窟:奶奶的,都是该死的美图,把这样丑陋的女人P得那么漂亮,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上了包装的当了! 十年前某天,有朋友神秘地告诉我一个发财的机会,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我从来不做这白日梦。后来他告诉我是“网络直销”,只须投入3800元,三年下来,鸟枪换炮,变成1040万。我一听就笑了,这不是传销吗?换个马甲就又大摇大摆地出来坑人了? 他连连否认:“这与传销不同,这是直销,传销是五级三阶制,这是采用七级五阶制,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唉!还是熟悉的内容,还是苦涩的假药味,连材料都不换,只不过把配比数值稍加修改,重新包装,你就当成灵丹妙药了?遇到这样发财心切的家伙,我知道再劝也无用,只有无奈地摇头,绝交。 所以,遇到这些类似现象的,要多多用心思考,用常识与逻辑去推究,那些天花乱坠的广告词背后的真面目,往往会现出原形。 要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苍蝇嗡嗡、臭不可闻的狗屎,被包装成了绚丽的喇叭花!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错的人多了,也就“正确”了?
下一篇:最佳生育年龄,不只是个科学问题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