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中国的左右该如何划分?

时间:2021-12-20 16:47:3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中国的左右该如何划分?


我发现,“左派和右派到底怎么定义”是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而“中国的左右和外国相反”、“外国左派激进而中国左派保守”也是经常出现在各种网络讨论中的观点,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下对“左-右”、“激进-保守”这些问题的看法。

1、“左右”的意义
最通常的说法是,“左-右”被用于描述政治立场的起源是18世纪末期的法国大革命。当时的国民议会中,支持革命的人一般坐在左边,而反对革命(也就是拥护王权和教权)的人一般坐在右边。“左派是激进派而右派是保守派”这种定义的根源大概就在这里了。
但是必须指出,当代比较通行的左右分野是在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形成的。核心的矛盾就是在走出绝对君主制的前提下,是更多地追求“平等(结果公平,每个社会成员最终都拿到了差不多数量的资源)”还是更多地追求“自由(机会公平,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差不多的机会去占据资源,但不重视对资源的二次分配)”——平等优先派就是左,典型代表就是社会主义者,自由优先派就是右,典型代表就是所谓“辉格党人”。
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语境下,左和右是相对的。例如同属于社会主义者的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在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的当权者眼里,显然都是左派,因为他们的主张都是要有更多的平等。但是第三国际又把第二国际看成是右派,因为他们认为第二国际追求平等的程度比自己低(第二国际不会否定私有制,主要靠税收调节)。所以,你站在当权者的视角看,第二国际是左派,站在第三国际的视角看,第二国际是右派。
当然了,在很多实行单一选区简单多数制选举的国家(或地区),政治很容易形成两极化,而两极化情况下的两个主要政党的主张差异通常就是以“平等 vs 自由”作为主要的战场——例如英国的工党 vs 保守党、日本的民主党 vs 自民党、美国的民主党 vs 共和党等等。当然,其他一些维度的政策往往跟左右之争绑定起来,例如左派通常重视少数群体权益、环保等议题,这也与左派本身的重视平等的价值观有关;而右派通常倾向于保护“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其中的原因在于“自由优先”的论点的支持者通常是一个社会里的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往往来自主体民族。

2、“激进”和“保守”
聊完左右的标准再说下什么是“激进”和“保守”。在我的观察里,人们经常聊两种维度下的“激进”和“保守”。
第一个维度是政治主张与现实的距离,越远越被认为“激进”。例如,在某个国家可能有两个人,第一个人认为有工会集体谈判、最低工资标准就够了,第二个人认为必须实现企业不得主动解雇员工、董事会必须有员工代表。那么,我们可能会把这两人都称为“左派”,但肯定认为第二个人更“激进”。
第二个维度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主张实行专政的人肯定比主张选举斗争的人更“激进”。
当然,这两个维度也经常有关联——距离现实更远的目标,通常也需要更强力的手段去推行。

3、中国语境下的“左-右”以及“保守-激进”
CCP本身就出自第三国际体系,第三国际在欧洲语境来看绝对是左中的左(相对第二国际而言),所以“左翼”在CCP话语里就是标准的自我描述,而在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复盘时,CCP提到右倾错误会直接写右倾,提到左倾错误则必须给左打上引号,写作“左倾”就是这个原因。
而在1949年之前,KMT名义上的意识形态其实也带有一定的左翼色彩(例如民生主义中包括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主张),只是它在名义上也不如CCP左,而且实质上也很难实现这些主张。所以KMT分裂后,后来去了台湾的蒋派被视为KMT右派,而留在大陆形成了民革、农工党等派系的宋派就被视为KMT左派(当然他们相对于CCP是右派)。
当前语境下中国的“左中右”定义其实是1978年后逐步形成的。其中“中间派”是最容易定义的,那就是“中央不管怎么做,我都支持中央”的胡锡进主义(建制派),而“左”和“右”都相对复杂。
“右”的光谱比较广,从社民党人(以我观察大部分中国“右派”的落脚点在这里)到自由党人(只有少部分“精神英国保守党人/美国共和党人”落脚点在这里)在中国都会被称为“右派”,虽然他们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冲突。而他们的共性恐怕在于都主张走出秦制,且都支持永久性的私有制——相比之下,建制派的“中特社”至少在理论上认为私有制是一种阶段性状态,只是它回避讨论这个阶段有多长。
“左”的光谱也不单一。建制派本身就经常被前文提到的“右派”称为“左派”,其他的左派还包括试图回归1957到1976时期的“一共”支持者,以及一些类似于全泰壹时期韩国高校学生的左派。在这些人眼里,建制派已经“变修”,属于“右派”了。但是,在“一共”的眼里,建制派至少比社民党以及自由党更亲切,毕竟名义上它们还是一类。
一个粗略的光谱(名义上的从左到右):全泰壹派→“一共”→建制派→社民党→自由党。每一派都会以自己为原点去判断别人的“左右”。

4、几个分析
所以从这个逻辑来看,中国的“左右”与“外国”(其实主要指北美西欧)并没有“反”,因为自由党在中国和欧美视角来看都是右派,而全泰壹派在中国和欧美视角来看都是左派。
“派别相反”的印象大概来自社民党人在中国语境下被称为右派,而建制派则被称为(相对于社民党人)的左派。但是这种“相对左派”的地位只是名义上的,在实质上建制派比社民党人至少在经济上更“右”——例如建制派对于社会福利的心理预期肯定低于社民党人。
那么,是不是“左”就保守,“右”就激进呢?还是要回到前面说的“保守-激进”标准,也就是提出的主张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实现目标的手段上。
我认为“中国左派保守”的印象主要来自建制派,因为建制派在社民党为主力、自由党也有影响力的21世纪初期,绝对是被看成“左派”的,而他们的胡锡进主义从任何逻辑来看都是“保守”的。
“一共”显然也容易给人“保守”的印象,因为他们的主张是“回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但全泰壹派显然是一种“激进的左派”,但是他们应该不被允许讨论。
而“右派激进”我觉得主要在于,社民党人和自由党人对于走出秦制的诉求是一种“幅度很大的变革”,但我认为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这些派别中的主流意见几乎都是“温和”的,一般是通过经济和政治的逐步改革,而非武力革命来实现。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是古田会议精神的理论源泉

下一篇:剥削阶级的变脸艺术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