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2 20:24:3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剥削阶级的变脸艺术 列宁曾经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其中,侩子手的任务在于残酷镇压阶级敌人。牧师的职能则在于安慰被剥削阶级,通过编织美丽谎言来“哄”被剥削阶级开心,使其心甘情愿地当驯服工具。 一般来说,在和平建设时期,剥削阶级比较少地会以侩子手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更多的是以牧师的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这是因为刽子手所采取的暴力手段总会引起被剥削者的不满乃至反抗,但牧师的温柔陷阱就不一样,不仅能够逐渐地使被剥削阶级懈于反抗,还能鼓动其发奋干活,令其沉浸在人工编织的美梦中而无法自拔。 另外,这两副面孔经常可以搭配起来使用,简称“变脸”。剥削阶级是最会变脸的一群人物,比川剧变脸还要来得厉害。当着无产阶级同仇敌忾之时,剥削阶级便扮演起了牧师的角色,以便达到软化无产阶级斗志的目的。或者,他们会以厚利诱惑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令其在队伍内部煽风点火、推涛作浪,从而内外一夹击,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当着无产阶级各自为战时,剥削阶级立马就换上了侩子手的面孔。为什么呢?因为无产阶级一旦不团结,那么就是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自由劳动力,这种劳动力非出卖给剥削阶级不可,因而剥削阶级就掌握了极其强硬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可以精准地控制并打击到每一个无产者——不听话者,有你好果子吃的——甚至连果子都没得吃。 剥削阶级的“变脸”艺术还体现在,当无法维持自身的腐朽统治时,就会对工农群众作出某种妥协与让步,从而卑而骄之,准备后发制人。一旦他们重新得势后,则会立马翻脸,瞬间成为凶残的刽子手。 在封建社会,剥削阶级也是非常善于妥协的。清廷在行将衰竭之时,也曾仿照西方君主立宪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讨好被剥削阶级,从而为自己争取复盘的机会。 然而,剥削阶级内部也是存在矛盾的,他们在内部互相倾轧的同时也须互相妥协。结果,清廷内阁的13个内务大臣中,愣是有着9位满清大臣,仅4位是汉族人。这就意味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仍然要以满清人的意志为主导。那么,这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上妥协,实质上准备向民众反攻倒算的欺骗行为,因而不失为一种“变脸”艺术。 这说明,剥削阶级的暂时妥协往往是在蓄势,在等待着条件以及时机之成熟。一旦时机成熟,那么他们自己就会摘下含情脉脉的面纱,立马化身为像列宁所说的刽子手,这就是所谓“变脸”的艺术。 至于清朝的剥削阶级为什么没有“变脸”成功,实在是因为自身太过腐朽,已然不适应世界大势,不得民心了。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中国的左右该如何划分?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