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5 16:07:07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评论员 - 小 + 大
在上一期的“《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里,我们通过雷峰塔的倒塌过程,给大家阐述了“量变”、“质变”的道理。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说:“一切变化都是质和量的两种变化。在一个时候,我们看见质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量却在那里变化着……”因此,雷峰塔的倒塌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今天还要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能因为雷峰塔也好、封建统治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总之一切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邪恶势力总有一天要完蛋,因此就乐观其成,而不去做任何努力、不去做斗争。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说:“旧社会必然要没落,新社会必然要产生,这是社会科学证明了的。然而新社会虽然有可能性,但不是坐着等待就可以实现的。”如果我们不去进行必要的努力和斗争,会怎么样呢? 艾思奇说:“我们不积极地起来努力,旧社会的保守的可能性不是就要加强、而新社会产生的可能性不是要减弱了么?” 这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是啊,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毛主席这一教诲,因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那样的社会丑恶现象被揭发出来,经常看到众多贪官纷纷落马,经常看到人民群众不断觉悟起来。因此,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嘱咐我们:“我们切不要因为兔子多而容易捉,就想打‘守株待兔’的主意啊!”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在我们做事对人的时候,大体上有两种人的态度我们是要反对的。第一种人是一味地迁就环境,和环境妥协。他们胆小得很,眼光也近视得很,你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不看得远一点?为什么不拿出勇气来奋斗一下呢?”他们的答复是:“客观环境太恶劣了,没有办法!”他们如果懂得理论,也许还会有这样一大套解释,说:“人是受环境决定的,环境要怎样,我们就只好怎样,这是唯物论的真理呀。我们不是观念论者,所以只好服从环境。”艾思奇把这种人的哲学叫做客观主义,或者机械唯物论。 艾思奇继续指出,第二种人又是恰恰相反,这种人看起来是很勇敢的,他们对人做事,完全不肯顾到环境。他们沉醉在自己的理想里,而以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庸俗不堪的俗物。别人如果警戒他们说:“不要太空想了,应该要斟酌你的环境条件去做事呀!”他们马上要反驳说:“这是妥协!这是屈服!我们要服从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理论,而不能对环境屈服,……” 艾思奇说,上述第一种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谓“老于世故”的人,他们平时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其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这种人是很多、很多的。这种人一般居于中上层小资产阶级。这种人,往往对现实社会也有牢骚,但是不愿意挺身而出,只希望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公平现象尽早自动消失。如果需要对这些丑恶、不公现象进行斗争,他们宁愿别人去斗,自己则躲在一边观望。如果斗争有成果,他们也分享一份;如果斗争有付出,他们则退避三舍。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总希望封建王朝帝祚永延。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做到“藏富于民”。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制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zhi清明、社会和xie的底线要求。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腚,社会和xie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恒心”的基础,“制民之产”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构“美好奴隶社会”所必备的条件。 儒家认为,贫富悬殊是导致社会不和xie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乱源之所在。因此,儒家主张“调均之”以求“上下相安”(指的就是要协调好贫富关系,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见,构建中上层小资,是封建统治者围吻的条件。 孔儒的方案,描绘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治国境界。然而,历代统治者谁也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历史总是跟他们过不去,历代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总是不断地起来斗争。正因为如此,才有一代代封建王朝的不断交替,才有历史“一治一乱”的起伏更迭。 老革命家李尔重同志曾经说:“孔子学说不但保护了封建社会,也维护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有一种理论,即要把资本主义社会建成“梭子形状”,即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大”,就是说中产阶级的人数要多。 资产阶级认为,梭子底层的人数少一点,不至于群起反抗,而中间状态的人数多一点,这样的话,资本主义社会就稳腚了。一旦稳腚,梭子顶部的极少数最富有者和最有权者,就可以安享清福了。资产阶级认为,中间状态的阶层,他们会奉行一种客观主义的人生哲学,逆来顺受、不去斗争。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不就千秋万载了吗? 现在,中国的“精英”们也大肆鼓吹所谓“小康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和资本主义的“梭形社会”理论如出一辙,都是希望老百姓奉行客观主义哲学,以便维护现存秩序的稳腚。 老革命家韩西雅同志曾撰文指出:“孔老夫子们是有阶级预感的,儒家为了减少、减轻阶级斗争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伤害,就想出‘礼义’之说来,是要人们在阶级剥削、争夺中讲点‘礼义’,所以‘小康’、‘礼义为纪’就是想办法让老百姓不要造反。” 韩西雅同志还指出:“‘小康’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政zhi经济学中没有,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也没有,完全是一个儒学中的概念。邓XP信手把它捡来,‘邓、三、科’就沿用。” 对于奉行客观主义哲学的人,必须让事实逼迫他们,才能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近年来,物价的攀升、房价的高企,子女就学、择校的竞争,使当今中国的“中产阶层”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中产状况恶化”、“中产忧虑”等字眼不断成为网上评论的高频词语。 发生在2016年的“于欢案”中,于欢的母亲苏银霞是一个开小型钢铁厂的小资本家,由于欠了高利贷,被黑社会追债,并遭受侮辱。于欢为了保护母亲奋起拿刀对准侮辱他母亲的黑社会人员,并致其重伤、数小时后死亡。 2019年年初发生的成都市某贵族学校学生食品发霉案,也将身处“中产”的众多学生家长推向风口浪尖。实际上,贵族学校学生食品发生问题,近年来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案件发生。所有这些都表明,“中产阶层”不会因自身的某种社会优越性而游离于普通百姓之上,不可能灵活规避而将司法不公、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危险全都甩给底层群众。 至于上述第二种人的哲学,艾思奇称之为主观主义。第二种人有理想、有斗争精神,但是缺乏冷静的头脑、缺乏正确的斗争方法。这种人,如果真的以“左pai”自诩,就应该认真学习一下中国革命史,要知道中国革命从盲目走向成熟,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否则中国革命将一败涂地,光明的新中国也不可能诞生。 1941年,毛主席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一文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左”倾路线的执行者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并戏称他们为“老爷”。 毛主席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老爷们既然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脑壳,并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老爷们对于中国革命这个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却妄欲充当人们的向导,真是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其实,上述两种人的思想倾向,都具有一定的小资产阶级特性。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以上两种态度,都是我们所要反对的。……我们不能像绵羊一样的一味只是对环境屈服,我们要奋斗,要做一些能够推进社会的事业,但我们又不可仅只知道理想而不顾事实,应该研究环境中的种种条件,好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去奋斗,以求达到我们的目的。”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中产阶级社会”的错觉
下一篇:把医疗制度设计好对中国有多重要?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