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能分析,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用好矛盾分析法才能谈团结

时间:2019-12-04 15:48:0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 评论员 - 小 + 大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认定“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在唯物主义反映论者看来,物质是独立于人的主观心意的,同时物质又是永远运动、变化的。林林总总的物质世界,可以分为各种物质类别,而各种不同的物质,又相互联系着。

艾思奇《大众哲学》中,有一节题目叫做《牛角尖旅行记》,用童话一般的笔触,描述了分子、原子、化合物,以及原子核、电子等微观世界的景物。艾思奇描述微观世界的目的,是想说明“科学的物质”和“哲学的物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艾思奇告诉我们,物理学上研究的物质,只是物质运动的某一种状态或者某一个阶段。例如,物理学上把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又从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出发,衍生出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在微观层面,化学帮助我们认识了分子、原子以及元素之间的分解、化合过程。

而在哲学看来,凡是实实在在地独立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运动变化着的事物,都叫物质。

科学上的物质永远是具体的,如分子、原子,如力热声光电,包括无线电、超声波、激光,都是具体的。而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可以是具体、可见的东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一个阶级、一种势力,或一件事情、一股思潮,等等。

经过“科学的物质”和“哲学的物质”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哲学家或许可以从化学、物理学的具体研究中获得某种启示,对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进行区分、再区分,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又从不同之中找出相互关联,进而探索出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

艾思奇的“牛角尖的旅行”,带领我们遨游物质的微观世界,其实并非要向我们普及自然科学常识,而是要通过自然科学对物质的某些划分和探索,使我们从哲学上获得某些启发。实际上,圣哲毛泽东就曾从自然科学上获得过类似的启发。

1964年8月,毛主席接见参加科学讨论会的日本代表团团长坂田昌一。

1964年,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发表了《基本粒子的新概念》一文,认为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毛主席充分肯定了坂田昌一的观点。他专门召集一些科学家谈话,指出:“坂田说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电子是可分的。他这样说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不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电子也可以分,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同一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在修改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重子—介子复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夸克模型,从而证明了毛主席关于“基本粒子也可以再分”的预见。

1976年10月,参加国际物理学第七届年会的物理学家们,在大会上集体起立为毛主席的逝世默哀。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作大会发言,他在回顾了物理学家们逐层深入地研究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的历程之后,提议说:应当把基本粒子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性。

1978年,格拉肖又在美国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呼吁:把基本粒子下一个层次的物质命名为“毛粒子”。他说:构成基本粒子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组分,既不应当称为层子,也不应当称为夸克,而应当称为“毛粒子”,因为这一世界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是与毛泽东主席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格拉肖还说:“在毛泽东生前,我曾经两次访问过中国并见到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总是认为基本粒子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矛盾,在理论上是可以再分的,而我却坚持不同意见,认为基本粒子只是一种数学上的点状物,它们是不可能再分了。现在的事实是,新的物理实验已经把基本粒子分开了,毛泽东主席的科学预见已被证实为真理,它改变了我和像我一样曾经有过错误认识的人。”

毛主席不是自然科学家,美国科学家提议将基本粒子之下一个层次的物质命名为“毛粒子”,只是对哲人的尊敬,同时表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际上,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战略家,他把“物质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的思想,充分运用到了革命实践中。例如,在“二战”之后的1950年代和1960年代,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而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又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

一个“中间地带”是指资本主义阵营中除去美国这样的头号帝国主义霸主以外的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多半处于“走下坡路”的状态,它们虽然与美国同属资本主义阵营,却在经济、外贸、对外政策等多方面与美国存在着利益差别,有时候还会与美国发生矛盾。

另一个“中间地带”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众多的民族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纷纷摆脱英法旧殖民主义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其中有少数国家由美国扶植的傀儡集团把持、成为美国的附庸国,而更多的国家则在获得民族独立之后,继续坚持反殖、反帝立场,包括反对美帝国主义,而且很多国家在获得独立之后推F了原有的亲殖民主义的封建买办统治集团,由进步的民主主义革命政党领导,还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在此之后的1970年代,苏联变修、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阵营名存实亡,苏联企图造成“美苏联手控制世界”的格局,而毛主席则根据“客观事物无限可分”的原理,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

1974年2月,毛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问卡翁达对于“三个世界”的理解。卡翁达说,第一世界应该是剥削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第二世界应该是那些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国家。毛主席表示不同意,而认为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头号霸权主义国家,第二世界是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则是亚非拉广大的民族主义国家,也包括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

卡翁达是按照表面的利益集团划分,而毛主席是分析了各国之间的内在矛盾而划分的。将美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分开来,有利于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尽可能从中争取一些朋友,最大限度地孤立美国。更重要的,是将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国家团结起来,支持其中坚持反帝立场、坚持民主革命的进步国家,同时分化那些附庸于美国的第三世界国家。苏联名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却是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将它划入与美国一样的霸权主义一类,有利于更明了地揭露它的本质,也有利于争取东欧那些受苏联控制的国家。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敌人之间的种种矛盾,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了社会主义国家、进步的民族主义国家,同时分化那些附庸于美国、苏联的国家,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上不可忽视的第三世界力量,打破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统天下。

2009年11月15日,赞比亚开国领袖卡翁达访问韶山。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内,与当年毛主席会见自己的照片合影。

对于敌人进行不断的分割,瓦解敌人、各个击破。对于自己的阵营,也要充分认识其中各个部分的不同,才能区别对待、包容团结。

1957年11月,毛主席在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时,曾经发言讲到“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其中首先指出:

“有些人似乎以为,一进了共产党都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就是说铁板一块,整齐划一,就不需要讲谈判了。好像一进了共产党,就要是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才行。其实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九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八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七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六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五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马克思主义。”

这就充分证明,毛主席通过不断摸索,对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各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具体情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地认识到各自身上的不同,认识到他们各自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有多少,进而区别对待,分别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当时国际共运的团结。

1964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问题时,毛主席又指出:

“完全的纯是没有的,这个道理许多人没有想通。不纯才成其为自然界,成其为社会。完全的纯就不成其为自然界,不成其为社会,不合乎辩证规律。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你们看,我们党的历史上哪年纯过吗?但是却没有把我们搞垮。”

今天的左pai队伍里,客观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倾向、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却一厢情愿地试图淡化这些不同,目的是为了“促进左pai队伍的团结”。殊不知,否认客观存在的不同和分歧,其实并不能促进团结。相反,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各种不同与分歧,区分是与非,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团结工作。当今左pai队伍里某些一味地“促进团结”的朋友,其实丝毫不懂毛主席的思想方法。

1963年,毛主席作了一首杂言诗题为《八连颂》,歌颂人民解放军驻上海某部“南京路上好八连”,诗中写道:“能分析,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

1937年,毛主席在《矛盾论》这部光辉的哲学著作中指出,对于世界总的看法,存在着两种宇宙观,一种是辩证法的宇宙观,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而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还指出: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毛主席对辩证法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还有很多通俗的概括,如“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两重性”等,启发人们去观察、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着的两个方面,不断地区分、区分、再区分。

从这一观点出发,毛主席1955年在同部分科学家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不过,现在实验条件不具备,将来会证明是可分的。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

是啊!哲人能分析,分析出力量,所以他才自信。老革命家韩西雅同志曾赋诗热情赞颂毛主席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光辉思想:

论人间天上,矛盾为原动力。

看宇宙,览河千计;物可无穷析。

物理界,铭毛粒子。

圣哲谁人能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宏观世界,其大本大源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相推相摩、万物始动。而微观世界,稊米细尘,亦可再分。我们跟着艾思奇做“牛角尖的旅行”时,就是把自己的身体不断缩小,于是发现那分子、原子的活动空间,其实很大。原子之中,又有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艾思奇带领我们做此次旅行的目的,就在于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分为千种万种,可以细分、再细分。只有细分,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把握客观事物。

艾思奇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相关的道理。而圣哲毛泽东的伟大革命实践,则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我们终于把华为惯坏了吗?

下一篇:鲁迅的作品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