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9 08:23:1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3) 1985年3月戈氏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4月苏共中央全会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和改革主张。1986 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召开,重申加速发展战略,提出根本改革经济体制,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等。但直到 1986 年夏戈氏的公开性政策突出之前,除领导层更新和对外国际关系方面外,并没有多少具体的改革措施。而在领导层更新上,在中央和加盟共和国两级里,大批新改革型干部走入领导班子,领导层变动幅度较大;在对外国际关系上,回到赫氏的“三和路线”。这两个方面是戈氏改革全面起步阶段的重要标志。 1986 年6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戈氏把他自己原来讲话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加以扩展,推出了他的公开性政策(即多元化政策)。紧接着,《真理报》、《经济日报》、《莫斯科新闻》等数家主要报刊的主编更换,一大批改革派和自由派人 掌握了舆论大权,同时释放了数十名持不同政见者。由此,报刊电视的导向迅速转变,民众的政治热情被调动起来,打开了意识形态多元化、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反斯大林主义、反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兴起之门。各种独立组织越来越多,民族动乱开始,如1986年12月的“阿木图事件”。同时,1986年7月戈氏在会见到访的法国总统时提出:愿意在同等撒走欧洲战略武器的同时,消减(华约) 占优势的常规武器,以换取美国限制其发展“战略防御计划”等 “一揽子方案”。1986年7 月28日戈氏视察其远东“海参威”的讲话中也提出其亚太新外变政策。戈氏超越赫鲁晓夫主义的对外投降主义露头。在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戈氏提出“阻碍机制”,破除教条主义的问题,并说在苏联历史中“不应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为非斯大林主义、反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张目。2月戈氏邀请八十多个国家一千多位知名人士到莫斯科参加“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确保人类生存”的大会。会上,他提出苏联“足够安全新理论”,认为苏美竞争的实质是经济竞争而不是军事竞争,应确保人类的普遍生存。戈氏的“新思维”外交出台。1987年4月,戈氏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并在“华约”领导人大会上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谁也无权追求特殊地位,各国有权自己解决本国问题”,还提出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共同的欧洲大厦”等观点。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召开,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法(草案)》,确定了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方法为主的新经济体制。随后,颁布了十几项具体落实政策。1987年夏秋,围绕改革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党内斗争激烈,“激进派”人物叶利钦被解除其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书记职务。1987年11月戈 氏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国外出版,书中说: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最充分地展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价值的优先地位”。11月2日在参加纪念十月革命的各国共产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及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的大会上,戈氏发表《十月革命和改革:革命在继续》的讲话,他公开否定和歪曲斯大林的功绩和形象,并说“不允 许对话,不允许进行建设性讨论,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损害”,再次对东欧共产党人在改革问题上施加压力。1987年12月苏美(华盛顿)首脑会晤 ,戈氏放弃“一揽子方案”,接受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中程导弹“零点方案”,签订了中导协议。1988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决议,公开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 1988年4月经过外交磋商,关于苏联从阿富汗汉撒军的协议在日内瓦正式签署。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召开,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通过了《关于苏联社会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新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政治体制确定,国家权力重心由共产党转向苏维埃(特别是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个人那里);同时,针对外高加索分裂主义势力兴起,还提出了“逐步把联邦的权力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政策意向。1988年7 月苏联二十五个非正式团体聚会成立“人民阵线”组织,共同主张更加激进和西化改革。1988 年8月苏联报刊连续发表谴责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章。1988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对苏共中央领导机构实施大改组,以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为首的温和改革派经过1987年中和1988年上半年两次大的斗争后至此基本失势。1988年11月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1988年12月戈氏在“联大”发言中宣布:苏联单方面裁军50 万元。后来苏联又宣布减少在东欧的驻军和武器等。1989年初在苏联“人民代表”(即议员)的自由选举中,众多反党反社会主义人士、激进和西化自由派改革人士、民族分离主义者当选“人民代表,而许多苏共党政领导人却落选”。1989年5月中旬戈氏访问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25日至6月9日第一次苏联“人代会”召开,戈氏当选苏联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政策和干部人选开始受到“人代会”和“人民代表”的制约。在“人代会”举行期间,“跨地区议员联合会成立”。1989年苏联第一次“人代会”的召开,标志着戈氏改革转入到又一个新阶段。 1989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的“人民阵线”公开提出“脱苏”口号。1989年11月26日戈氏在《真理报》上发表《社会主义理想与革命性变革》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观点。1989年12月苏美(马尔他)首脑会晤,戈氏承认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错误的。1990年2月苏共中央 全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决议,并决定实行总统制,会议期间苏共公开分裂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派”、“民主纲领派”和“主流派”。1990年3月第三次“人代会”修宪,决定实行总统制和内阁制等,戈氏当选苏联总统。1990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公开发表《独立宣言》。1990年4月制定《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程序法》和《紧急状态法》。1990年5月政府报告中决定实行市场经济。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苏维埃主席团主席。6月俄罗斯议会发表《主权宣言》。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召开,确认此前政策,不再提苏共领导地位。1990年10月总统的《稳定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基本方针》通过,它提出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家化及私有化方针。1990年11月提出新联盟条约草案。1991年4月戈氏绕开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与俄罗斯、乌克兰等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举行会议,发表《9+1 声明》。《声明》中,大大消弱中央领导权,提出要尽快签订联盟条约,并在名称上去掉“社会主主义”称呼,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年6月21 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首位总统。1991年8月中旬《新联盟条约》公布,并准备签暑。1991年8月19日“救国派”发动政变,三天后流产。戈氏继续履行总统职务。“八一九事件”后,戈氏已失去政局主导权。1991年8月23日俄总统叶利钦发布“停共令”(后改“禁共令”)。8月24日戈氏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年12月8日俄、乌、哈等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秘密集会,公开宣布组建“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12月2 日苏联国旗降落,苏联解体。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2)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