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运工运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共运工运 > 文章

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2)

时间:2018-12-28 08:08:2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2)
 

可见,自1988年起南明显地转入戈尔巴乔夫的苏东改革大潮中,到1991年国家分裂,内战峰起。实际上,前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的变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也使南变成了一个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并欠下巨额外债,各种民主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垄断的官僚(和泛官僚)阶层并没有真正解散,而且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剥削阶级等,这都标志着前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早已“名存实亡”,一个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早已形成。国际上公认,到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南的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已十分明显,其资本主义复辟实质上早已完成。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复辟,主要包括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等三大阶段。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和复辟。 1953 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建立了以马林科夫、贝利亚、漠洛托夫等为主的新领导集团,苏联内外政策开始出现调整,如实行大赦,酝酿对东西德关系和前南斯拉夫关系的调整。1953年6 月赫氏发起逮捕贝利亚事件。1953年9月赫氏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与马竞争。1954年赫氏等人基本改变对前南斯拉夫的认识,并告之中国与南建交。1955年2月马被迫辞去政府总理职务。此后,“赫漠矛盾”升级。1955年5月赫氏访南,7月中央全会上围攻莫洛托夫(外交政策等)。1955年10月随着平反活动的进行,赫氏开始实施反斯大林活动。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氏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两个体系”、现代战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同时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名义下实施大反斯大林主义。苏共“二十大”,标志着赫氏修正主义路线正式上台。苏共“二十大”,带来国际反共反斯大林主义“逆流”的出现,并导致“波匈事件”。苏共党内斗争激烈,1957年6月漠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被打成反党集团。与此同时,从农业开始的赫氏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也在进行。农业上,1954年开始大规模垦荒,1958年取消农庄义务交售制为农产品采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对农业生产管理,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把农业机械等卖给集体农庄;工业上,从 1957 年开始大力改组工业和建筑业体制,下放权力,调整管理机构,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后来还组成农业和工业“两个党委”)。科教部门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意识形态上,非斯大林主义,使1954年出现的所谓“解冻文学”走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在1957年因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加强了控制,但1958—1962年意识形态上的“解冻”思潮却进一步兴起,并波及到其他领域。如1958年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二十三大”后的“集中营文学”和“全民法理论”的出现等。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提出“阶级消亡”和“国家职能转移”论。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提出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经济刺激、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手段加强经济 核算等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提出建立干部更新和任期制,再次掀起大反斯大林主义,并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观点。对外国际关系上,积极贯彻“三和路线”,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与修正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好,执行“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政策。可见,赫氏的对外国际关系、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修正主义路线已全面展现。
1964年10月14日,勃氏取代赫氏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氏停止反斯大林活动和干部更新制等,但仍然坚持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修正主义路线。196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了农业问题,决定调整和加强农业发展。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决定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即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完全经济核算,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随着苏联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勃氏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不再是“苏美合作”的霸权主义而是“争霸世界”的霸权主义,并提出“有限主权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论”。1968 年苏联出兵打击捷克斯洛伐克的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新改革试验。
1982年11月勃氏去逝。此后,苏联后两位主要领导人基本继承了勃氏路线,安德罗波夫时期还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行作业队承包制和家庭承包制。总的说来,在1950—1980年代中期,苏联修正主义路线最突出的共同表现就是:①立足和过渡,放弃世界革命,推行霸权主义;②放弃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③把注意力特别集中在经济(和国防)建设上。而在同时期的东欧国家中,除阿尔巴尼亚还在实行比较严格的计划经济和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外,其他国家大都出现了政策调整和改革,并在6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两个经济改革高潮。其中,1968年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已经突破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1968年1月匈牙利宣布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承认属于社会经济特点的商品货币关系及其范畴,逐渐形成了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分权的商品经济体制,包括基本放弃指令性计划,放开大部分商品价格,扩大了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和 经营形式等。它的个体私有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到1980年代初已构成国民收入的1/3。80年代初还提出了公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结果,到1970年代未和80年代初如同前南斯拉夫一样,其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已十分明显,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接近形成。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1)

下一篇:论资本主义复辟和反复辟(5-3)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