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1 20:08:2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鲁迅先生“意外”归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
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纪念日,与一个多月前的先生诞辰140周年一样,颇有些冷清。
是的,在资本当道的当下,最为热闹的是资本生造的各种“购物节”。 这种热闹和寥落之间的对比,恰恰契合了某些人今天对鲁迅先生的暧昧态度。 早几年,鲁迅先生的文字在校园内外变得很尴尬。 一方面是学生抱怨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各种生硬的文字释义、阅读理解更是让学生直呼头大;另一方面不少权威专家跳出来说,要回归生活、回归常识,鲁迅的文章的确过时了。 于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肉眼可见地逐渐消失,一同消失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经典文章,随之增加的是颇具“现代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流行歌曲《天路》、《蜗牛》等。 图书市场上,与鲁迅同时代的汉奸文人胡兰成、张资平、张爱玲的图书一再走红,一版再版。 还是这伙人,将依附于资本的韩寒等人被先后称为当代鲁迅。仿佛只要沾了“批判”二字,并有点名气,有了一群成规模的粉丝,就成了“鲁迅”第二。 但是,鲁迅先生的批判,那种冷峻、犀利和深刻,背后是对这个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他的批判,是绝望之后的希望,为的是从根上求得新生。这远不是抖抖机灵、耍耍嘴皮子的当代文人们所能比的。 “当代鲁迅”们有几个不是鲁迅先生要痛打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但贤达、文人们偏偏喜欢鲁迅先生所痛打的乏走狗文字的精致、缠绵,这个时候,鲁迅先生想不尴尬都难。 鲁迅先生与他们的差别有许多,比如对这个苦难民族的人民是不是有深沉的爱,比如是假模假式混圈子还是“一个都不宽恕”,但最大的差别是脊梁骨的差异——这也正是先生在当下“不合时宜”的本源。 毛主席曾经这么评价鲁迅先生: “而鲁迅,就是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的确,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正是鲁迅先生的硬骨头,正是他的精神,正是他所代表的方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人贤达们反复地围剿他,后来,又再次被围剿了四十余年。 他们的围剿,有正面谩骂、有酸文假醋、有造谣帮闲、有详细考据。总之,不光要把鲁迅给拉下神坛,还要将他泯然众人,更要让他一无是处。 想想也是,当资本登上“神坛”,“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自然也就遍地都是,让人见怪不怪了。 而当经济上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形成复杂的利益链条后,某些人的腰杆再也挺不直了。那些打断了脊梁骨的,动不动就“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这个时候,鲁迅能不尴尬吗? 所以,最好就是让大众渐渐淡忘他,淡忘他的文字,淡忘他思想,淡忘他的精神,只留下一个“批判”的名头供沽名钓誉的“当代鲁迅”们使用。 可惜现实并不如他们所愿。 鲁迅先生意外归来。 曾经神烦鲁迅先生文字的学生,已经逐渐步入中年,面对无往而不在的枷锁,人们发现,原来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赵.四老爷都一一复活了。在两级拉大阶级逐渐固化的社会中,“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也成为了现实。 这个时候,在生活中有着切肤之痛又愿意思考的年轻人,很难不想到当年上学的时候所“深恶痛绝”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和政治经济学。 于是,魔改鲁迅先生文章便成了最简单、最高效、最犀利地反映现实问题的方式。 茫茫人生路上寻求答案的年轻人,很难不找到鲁迅先生和毛主席那里去。 相应地,教材中曾经一度消失的先生文章再度复活。 这个时候,面对内外反动腐朽势力挺直了脊梁骨,对前明枪后暗箭“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对青年充满了希冀,对未来的光明充满了想象的鲁迅先生,将投枪和匕首向着敌人将解剖刀向着自己的鲁迅先生,固然为“友邦”及“乏走狗们”所不喜,却成了新一代青年人前行的引路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我不是记者——“记者节”感言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