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7 11:06:07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赵万林 - 小 + 大
现在的“五一”少了什么? 李大钊先生在《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一文中所说的一句话,加值得细细品读:“我很诧异人家有一种含有进步的奋斗的活动的精神的制度、理想、风俗、典礼,一到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便把他看作一个固定的、呆板的、安享的、静止的东西……那料他刚到中国人的眼里,又把他看成了一个庆祝的、欢乐的、享福的、歌舞升平的日子了!”——读李大钊《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 诚然,正如李大钊所提出的几大“五一”标语“工作八小时”、“修游八小时”、“休息八小时”,“五一”对于我们每个人最直接的益处就是获得了这一天时间的支配权,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天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卖力低头做活儿。但是,“五一纪念亦是这样,在人家便把他作的轰轰烈烈,活活泼泼,一年过一回,一年有一年的意义,一回有一回的意义。所以各国资本阶级都是战战兢兢的过这一天,人称此日是资本家的厄日。这个原故就是他们能够认明此日是工人表示态度的一日——表示奋斗的态度的一日,不是他们表示满足的一日。试想!人家在这一天不知已竟得过几多的胜利,犹且如此,而我们在这样一个壮烈的日子,没有得过一点的成功,应该怎样的急起直追,仗着国际的同胞联合的声势,作点奋进的工作!” 看看我们现在的境况,还有多少人记得“五一”本身承载的意义?还有多少人记得“五一”传承下来的奋斗与不屈之精神?我们不再像前辈们表现出那般对正当权益的重视和积极的争取,而是安享着建立在无数前辈们血汗之上的安逸。在这一天,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打发这一从天而降的空余时间,对节日意义的思考完全被自己的这些无谓的思索取而代之。因而,我们背叛了这个节日,背叛了为这个属于劳动大众的节日而奔走呼号的前辈,同时也背叛了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那个不羁的自己。我们慢慢“接受”了这个安于现状的现实。这里所谓的“接受”并不是“科学的诚实”,而是一种“无知的诚实”。 “五一”是谁的“五一”?李大钊早已在文章中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五一是工人的日子,是工人为八小时工作运动奋斗而得胜利的日子,是工人站起的日子,是工人扩张团结精进奋战的日子”。但是,谁是工人?谁又是劳动者?这个看似并不困难的问题实质上蒙蔽了那些自我狂欢和自娱自乐的“五一粉”们。农民工算不算工人,算不算劳动者?工厂里的工人算不算工人,算不算劳动者?如果算,我们又曾看到他们中的几人也像我们一样在这一天拥有同样的对自己时间的支配权?当我们在想象着如何醉生梦死地度过这个来之不易的假期的时候,可曾想过那些与自己拥有同一身份(劳动者)的同胞们,还没有真正获得与我们同样的恩赐?我们可曾想过,他们的工作环境如何?不过,我们可能对这个同一身份并不存在所谓的认同感,因为“我们”早已不再是“我们”,我们早已变得不再是一个集体,也因为这是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正当的理所当然的权利,因为这彼此相关的权利与命运早已变得支离破碎。或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五一”的氛围早已完全满足了他们所有的预想,他们无须再在这个思考的节日去考量如何才能进步。“五一劳动节”是属于劳动者的节日,但这个“劳动者”,在今日中国并不包括那些尚无权益可言的农民工。有权益的,仅仅包括白领、包括那些体面的工作者。然而,近来“程序猿”们关于“996”的呼喊,则告诉我们,连白领都不再“体面”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叹服于李大钊对国人性格的深刻洞见:我们极容易忘记悲苦,极容易在历经悲苦之后陷入无尽的享乐之中,极容易忘记(或称为选择性地遗忘)节日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极容易在自己获得某些权益之后忘记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极容易忽略与我们同悲苦共命运的同类。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兼谈做一名真正的“毛派”
下一篇:共产党人与共产党员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