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0 06:53:42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红烈 - 小 + 大
用毛泽东思想审视今天的中美对峙 今年年初,网络写手张志坤就写了《一厢情愿的中美“共同利益”究竟有多大?》一文,犀利地指出,所谓“中美共同利益”多年来曾被中国的某些“精英”们吹上了天,什么“互利共赢、深度捆绑”、什么“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两国简直达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程度。文章指出,“精英”们的媚美论调包括“深度融合”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彼此分歧”说和“最大公约数”说。直至2018年11月28日,《环球时报》还在发表题为《艰难使命,寻找中美利益最大公约数》的社评文章。张志坤的文章指出,当中美关系如胶似漆、蜜里调油的时候,“深度交融、相互依赖”的声音高叫;当美国开始打压、遏制、围堵中国的时候,“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的声音嘶喊;而当美国对中国大打出手、连抽耳光的时候,就只好诉说“艰难”、“磨合”,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共同利益”的大蛋糕不见了,只好去找什么“公约数”了。所谓“中美共同利益”虽然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其实摇摆不定、如同水上浮萍,经不起任何一点风吹雨打。 现在,美国已经把中国逼到这个份儿上了,中国的主流媒体是怎样反应的呢?今年5月,新华社发表时评指责美国“为追求‘美国优先’,让别人统统靠边,不惜扰乱市场规则,破坏公平正义。何其自私,很不道德!”《人民日报》文章苦口婆心地劝说美国的当权者要“及早醒悟、迷途知返”。《环球时报》则刊发“重磅社评”,声称“美究竟想对中国做什么,华盛顿有义务向全世界讲清楚”。就是说,中国的主流媒体还在对美国苦苦相劝,还在企盼美国“迷途知返”。 笔者不由得想起,1959年9月,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恬不知耻地赞扬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明智”的、是“真诚希望和平”的,置艾森豪威尔到处张牙舞爪、挑起事端、妄图称霸世界于不顾,吹嘘他们二人的会晤“在国际关系的气氛中引起了某种转暖的开端”、使“‘冷战’的冰块在开始融化”。毛主席面对赫鲁晓夫丧失原则的交易,感愤良多,于是在这一年12月借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之诗的机会,给了赫鲁晓夫以辛辣的揭露和讽刺,并昭示全世界人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正在扩军备战、威胁世界和平、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毛主席的诗是这样的: 曾警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喜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截寒。竦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诗的开篇就说,我们曾经警惕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掀起的“冷战”,有如肃杀的秋风一般笼罩全世界,可是现在竟有人信口雌黄,说“冷战”正在融化、温暖的春天正在开始。在这令某些人得意忘形的“金风萧瑟”之中,却有一名“高官”赫鲁晓夫跑到战争的策源地美国,特意美化帝国主义的头子艾森豪威尔,并向他乞求和平!赫鲁晓夫乘上访问美国的专机,去攀附所谓“真诚希望和平”的“明智”派,全身感到暖洋洋的。赫鲁晓夫从美国回来后,到处鼓吹什么“戴维营精神”,说什么“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可是,事后有记者问艾森豪威尔“什么是戴维营精神”,艾则回答他不知道什么叫“戴维营精神”,给了赫鲁晓夫一记响亮的耳光。“苦坠空云半截寒”一句就是对赫鲁晓夫的讽刺和批判:你这种媚敌崇美的做法最终只能使你坠入半天云中,从空中掉下来,自食恶果,使你心惊胆战、浑身战栗! “竦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是全诗最有力量的两句。“阑干”,指横斜、散乱的样子。“敌焰正阑干”是指帝国主义正在磨刀霍霍,在全世界各处为非作歹。这是毛主席对赫鲁晓夫的嘲笑和对帝国主义的揭露。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大吹特吹他上台以来在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其实,1959年正是美国在世界各地挑起侵略战火的年代,古巴革命取得胜利,美国进行镇压和制裁;美国又派兵进驻老挝,威胁越南安全;紧接着,美国U2侦察机入侵苏联领空;美国还支持蒋介石反攻中国大陆,多次派飞机在中国西沙群岛上空挑衅。铁的事实证明,赫鲁晓夫一厢情愿的“春温大梦”是不现实的。 无独有偶,21世纪的中国,也跟20世纪的苏联一样,有些人简直对美国一往情深,什么“深入融合,互利共赢”,什么“战略伙伴关系”,什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使中美之间发生分歧,他们也会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彼此分歧”。然而,2018年12月中美阿根廷峰会上,特朗普给出了“中美贸易谈判90天期限”,开始对中国步步紧逼。之后,美国军舰于今年2月闯入中国南海“自由航行”;紧接着,美国又相继出台了《台湾旅游法案》和《台湾保证法案》,悍然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这真正应验了毛主席这句诗:“竦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鲁迅《亥年残秋偶作》,作于1935年12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不仅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而且对进步的文化界进行“文化围剿”。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我国东北、华北,对中国大陆虎视眈眈。鲁迅先生当时正在病中,应著名学者许寿裳先生的请求写下了此诗。原诗是这样的:“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鲁迅先生去世前不久创作的这首诗,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来诗人自身坎坷的经历,联系到十年来人民大众生活在黑暗之中,革命事业遇到巨大挫折和失败、暂时处于低潮,叹息之余,既充满着对当时国破民艰的忧郁,又蕴含着对未来隐隐约约的希望,后来有人将这首诗喻为“现代离骚”。许寿裳先生评价道:“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 鲁迅先生忧郁与希望交织、叹息与呐喊共存的这样一首沉甸甸的诗,到了毛主席手里,则变成了一首风趣、轻松的讽刺诗。毛主席这首改诗比之于鲁迅的原诗,改出了新意、深意,思之更广、虑之更深,充分表现了伟人的胸襟! 2017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俄挑战了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同时,该报告还称中俄是两个“修正主义大国”。此前的12月12日,当时的白宫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在英国“政策交流”智库于华盛顿举办的活动上就吹了风,他列出了即将出台的《国家安全报告》中被美国视为主要威胁的对象,除了“跨国恐怖组织”以外,还包括朝鲜和伊朗这些所谓的“流氓国家”,以及中国和俄罗斯这些“修正主义国家”。 美国把中俄两国说成“修正主义”,当然不是说中俄修改了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认为它们要挑战或改变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在美国看来,无论是所谓“恐怖组织”、还是所谓“流氓国家”,抑或是“修正主义国家”,都是威胁和对手。在美国眼里,中、俄与朝鲜、伊朗虽不完全一样,对美国利益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但仍是敌人。今年6月1日,五角大楼发表《美国防部印太战略报告》,再次指称中国为“修正主义大国”,同时指责中国“破坏国际体系”。美国说中国是“修正主义”,实际上就否认了所谓“战略伙伴”和“命运共同体”之说。 面对美国这一表态,2017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是:“合作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未来。作为两个大国,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不足为怪。对此,应该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基础上,采取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今年6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这个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话,无非是想表达,两国的分歧远远小于共同利益,中国还是希望与美国合作,我们不是挑战者而是“乖孩子”!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驳胡锡进所谓“宁左勿右”论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