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搜索框右侧文字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搜索框右侧文字 > 文章

怎样才是对毛主席更好的纪念?

时间:2020-09-15 11:46:03    点击: 次    来源:子夜呐喊    作者:子夜呐喊 - 小 + 大

怎样才是对毛主席更好的纪念?


又逢毛主席逝世纪念日,怎样才是对毛主席更好的纪念?有位网友在后台留言“我真的希望你们不仅能写出问题,还要能解决问题”,显然对笔者写文章只揭露问题是不满的。
笔者认为,呐喊的目的是唤醒更多的人,唤醒了能干什么,那就是为劳苦大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更重要的。正是因为这样,能够长期扎根工业区、专门为工友服务的广州比邻公益服务中心这样的时代新青年们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这些事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激荡不起一点点涟漪。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正像毛主席所说的,“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以自己的一份实际行动,投身毛主席未竟的事业,支持新青年们做青年毛泽东曾经做过的事,是不是对毛主席更好的纪念呢?
这篇文章已于今早投稿到多个公众号发表。今天下午本号第一条预约了一篇软文推广,收入将用于支持本文所提到的工友服务项目,毕竟笔者经济上也不宽裕。希望朋友们、同志们多多转发本文,支持这群真正为工农服务的新青年。
1917年10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担任了校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尔后,毛泽东和他的学友们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工人夜校”。
同学们亲自起草招生广告,主持开学仪式,兼任教员,教工人们读书、识字、写字,传授新思想,唤起工人的思想觉悟,与工人建立了深厚感情,组织工人起来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
2007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用戏剧化的方式再现了这一真实的历史:
103年前的第一所“工人夜校”,让工友们明白了“工人可以顶天立地”的道理,点燃了工人阶级翻身求解放的希望之火。从此,毛泽东的命运也就与亿万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建党、1927年秋收起义、1931年苏维埃红色割据、1935年转战陕北、1945年抗战胜利、1949年建立新中国、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一个最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时代真正来临。为了这一时刻,“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毛主席自己也牺牲了六位亲人。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
1965年,毛主席讲出了自己的担忧。见不得劳动人民受苦的青年毛泽东最终“被逼上梁山”,走上了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毛主席最担忧的还是劳动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问题。毛主席清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为此,他不惜“粉身碎骨”放手一搏,要在大风大浪中去培养锻炼成千上万革命事业的后继者。
在毛主席走后,他的担忧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几千万工人下岗,三亿农民背井离乡,成为新时代的新工人。
回看十年以前,《包身工》里的一幕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外来工集中的发达地区再现了。在这个背景之下,一批时代青年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开始践行着毛主席对后继者的嘱托,一家家为工友服务的社工机构、公益组织涌现了出来,为广大新工人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发挥了切实的作用。
大浪淘沙,直到今天,还能够坚守下来的专门为工人服务的社工机构及公益组织已经是凤毛麟角。据笔者了解,广州比邻公益服务中心就是现在珠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还扎根在工业区,为工人提供服务的公益机构。
比邻的负责人熊亚洲算起来是笔者的校友和师弟,尽管我们身处不同的地域,从事不同的行业,但因为毛主席,我们的心意却是相通的。
惭愧的是,笔者只是在网上为工农呐喊,偶尔做些社会调查;而小熊同学自2010年从北航毕业以后,就投身服务工友的公益事业,至今坚持了整整十年时间。长期扎根工业区的熊亚洲,早已跟工友们打成了一团,陌生人很难将面前的这个瘦高个与名校高材生联系在一起。
有人曾经问小熊,“你一个研究卫星和导弹的,为什么跑来做公益?”,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工人群体的命运,为了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加入到为工友服务的事业,这样的问题他回答了不下百次:
我出生在80年代,父母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我的父亲在城市摆地摊谋生,母亲是餐厅服务员,他们在城市相识后结婚,我便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流动儿童”。小时候,我们家租住在本地人的一个阳台,放一张木板就是床,木板和墙壁之间不到20公分的缝隙是我们家唯一的“过道”。
2006年的冬天 ,大学一年级,我第一次到北京五环外的打工子弟学校,看见零下十几度的北京,宿舍里没有暖气,孩子们只能靠挤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我想,我和流动儿童、外来工的“缘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大学毕业以后,在学校已经熟读马列毛著作的熊亚洲,怀揣着儿时就奠定了的阶级感情,决定好好去读读社会这本大书。于是,便放弃名校毕业后的高薪工作,在北京的一家打工子弟学校当志愿者老师。从北京的皮村出发,熊亚洲辗转于珠三角的各个工业区、城中村,最终在2016年扎根广州的一个工业区、创建了比邻。
2016年,熊亚洲募集了几千册图书,在广州的一个工业区创办了一家面向工友的公益图书馆,给下班后的工友提供图书借阅的服务。
“打工二代”、“流动儿童”出身的熊亚洲,深知工友们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他创办的“比邻”依托图书馆,又相继开展了社区电影、户外徒步、音乐班、瑜伽班等活动。
再后来,熊亚洲发现社区的流动儿童很多,孩子们也都很喜欢来图书馆借书和看书,于是从2017年开始,“比邻”又拓展了儿童电影、流动书摊、亲子故事会、免费课后辅导等活动。
2018年,比邻又针对工友办起了办公软件培训班、电工电子班、摄影班等公益的职业培训课程,让很多工友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然而,这两年,为工友服务的公益机构生存状况愈发困难。特别是今年,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长期资助图书馆的慈善基金会无法继续资助,工友的图书馆面临关闭的风险;如果场地租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项目也会面临夭折的风险。
这种状况之下,比邻也只好参加今年的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为图书室发起募捐,希望所有关注劳工命运的朋友可以一起努力,共同守护这个空间,为忙碌的外来打工朋友们,保留一份宁静和慰藉;也可以帮助他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有这么一片空间,可以交流心声、学习知识,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投身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事业中去。
在毛主席逝世44周年的日子,我们的同志,举行一场座谈会,写一篇文章,觉醒更多的群众,是对毛主席的一种纪念;如果能够直接参与或间接支持像比邻这样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事情,投身毛主席未竟的事业,不是对毛主席更好的纪念吗?
其实,比邻今天为工友所做的事情,不正是一百多年钱青年毛泽东曾经做过的事情吗?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创立

下一篇:我们这代人为何要执着地纪念毛主席!!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