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23 08:13:5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令狐卿 - 小 + 大
南师大学生宿舍内死亡,“罗书记的尴尬”让人很尴尬 南京师范大学9月20日发布通报,确认该校大三学生刘某辰本月12日在宿舍身亡,已成立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做好后续工作。 副校长孙友莲表示,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刑事案件,学校都会贯彻人文关怀,不可能隐瞒真相。 此前,死者家属质疑校方和警方冷漠,将死亡风波推向热搜。 这起学生身亡事件并非校方主动披露,而是家属在死者头七时公开,这是南师大陷入舆论被动的前提。 而导致舆论强烈谴责校方的,有两个具体因素—— 一是家属受到抱怨,死者妈妈的哭泣让学院罗书记“很尴尬”; 二是家属在微博公布与学校对接人员交流的视频,后者催促要在三天内要处理完。 在南师大发布通报前,释放的两个错误信息早已让群情激愤,形成了学校耍官僚做派,冷漠对待学生的印象。 在这样的局面下,孙友莲强调的“人文关怀”; 南师大朱处长辩解“家属可能曲解了原意”。 都是为了对冲舆论压力,但考虑到校方反应迟缓、不恰当表态等,效果十分有限。 一个高分考进南师大的20岁外地学生,在宿舍死因不明地死去,不仅是家属的损失,也是学校的损失,理应感到伤痛才对。 死者年纪轻轻,他妈妈在校园宿舍痛苦地哀哭,这也是人之常情,闻着动容才是正常人的反应。 书记感到尴尬这才是不正常的,而据此责备家属,更是不合适、不体面的官僚习性。 家属的不满有信息不对称的缘故,他们无法从学校和警方那得到确凿的说法,于是自行解读死亡事件中某些疑点,加重疑心。 比如,刘某宸额头、鼻梁、嘴角的三处伤痕如何形成,家属不得其解。 警方两次提供唯一在场室友的少量信息,内容明显冲突。 再如学校让室友去宿舍拿东西是否破坏现场等等。 如果南师大确实“贯彻了人文关怀”,家属的疑虑不说全消除,起码不会被日益强化。 可事实上,刘同学发生不幸迄今十天,从舆论发酵的具体情形看,学院、学校的态度是需要反省的,校方的同情和诚恳欠奉,交流是无效交流,两下沟通近乎失败,家属转而发微博谴责,求助舆论主持公道。 探寻刘同学的死因是关键,这也是解开家属疑虑的唯一方式。 此前,家属本已经签字同意尸检,但法医说“尸检信息不能对头部重伤产生直接证据”,加之不能接受尸检对遗体的影响,家属最终放弃了尸检。 随着舆情影响,尸检恐怕是不得不采取的办法。但无论尸检结果如何,校方应对学生遭遇的表现都很糟糕。 概言之,刘同学家属的表达激起了舆论的共情,争取到人们对其诉求的理解和支持。 反过来说,舆论认为南师大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人道立场,没有表现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怜悯之心。 刘同学的身后,一边是家属无尽的悲伤,另一边却是大学官僚的粗鲁表达。 舆论的情绪并非来自“曲解”,而是对观察所得的正解。 所以,即使将来警方对刘同学死因有了定论,哪怕只是个人病因引发的不幸,也不能否定家属的质疑,更不代表南师大被批评、被谴责就是冤枉。 第一时间公布在校学生的死讯,这是基本的德性。以诚实的态度抚慰死亡学生的家属,是履行“正德厚生”的校训,更是基本的人道主义要求。 我们无法苛责刘同学家属、网民将南师大送进热搜的举动,对死亡成因的追查可以耐心等待,但校方对此事公之于众前的所作所为,那些不恰当、不匹配的言行,理应有足够诚意的检视。 这次风波让外界目睹高校的官僚习气,其不通人情、只知媚上的细节令人不适。这不是热搜的错,热搜只是揭开日常道貌岸然下的怪现象。 总之,就刘同学死因本身还有待警方的鉴定和结论,但从发布通告开始,南师大不能只在文本上“深感悲痛”,也不能只靠否定前面的表达来自证无辜。 因为,再漂亮的修辞也无法消除“三天解决”“让书记尴尬”的无情观感。 承认处理有错并致歉,当然很难,但不这么做就难以摆脱风波的负面影响,它会一直紧随南师大。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