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0 08:13:2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崇新岳 百思峰 - 小 + 大
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两大特征:暴力革命论和无产阶级专政 转者按:此文摘自传记文学《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特征,就是暴力革命论和无产阶级专政,违反了这两大特征,就是修正主义。题目是转者所加。 社会主义思潮就是在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背景下产生的。不管什么社会主义流派,它们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民主资本主义国家中,在名义上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但悬殊的贫富差距又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造成人类社会各种不平等的最大根源,就在于财产私有制。因此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提出要限制和消灭私有制。 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中展开了一场“为人类寻找一种公平、完美、道德的理想社会体制”的大讨论,这时马克思的学说脱颖而出,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暴力革命论、(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的崭新思想很快就横扫全球,19世纪末期成立了全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共产国际”组织,并规定5月1日为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国际歌》为全世界劳动者的圣歌。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共产主义是一种究极公正和人道的最高理想社会,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各种共产主义组织和共产主义运动,试图使“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高的理想社会变为现实。 苏联建立了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次大战之后,世界上出现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当时除了苏联和东欧各国之外,亚洲有中国、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国,美洲有古巴,在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 但这个好景并不长,1991年苏联的解体,宣告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也宣告这场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如果探讨这场共产主义运动的原因,不能不说毛泽东有先见之明。1960年中苏两国发生关于“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争执,中方发表了《九评》,批评苏联领导集体搞修正主义,也就是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路线,即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赫鲁晓夫针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显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暴力革命论。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才能获得解放。”列宁遵循马克思主义,通过暴力革命夺权,建立起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领导中共武装夺权,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论。 赫鲁晓夫对此解释说:【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而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基础,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路: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发动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 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是认为在出现原子弹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就意味着双方都毁灭,所以不能打仗了,要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1957年苏联举行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毛泽东亲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会上,毛泽东公开提出反对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坚持马克思列宁的暴力革命论。 据赫鲁晓夫回忆说:【八十多个党的使者前来莫斯科,我们讨论了国际局势,以及防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核战争是这种会议的主题,一旦爆发世界大战,我不知道交战各方能否坚持使用常规武器,是否将演变为一场导弹核战争。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就战争问题发言,他的讲话内容大致是这样:“不要怕战争。既不要怕原子弹,也不要怕武器。无论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都一定会取胜。” 具体谈到中国时,毛泽东声称:“如果帝国主义把战争强加给我们,而我们现在6亿人,即使我们损失其中的3亿又怎么样?战争嘛,若干年之后,我们培育出新人,就会使人口得到恢复。” 他发言之后,会场上是一片坟墓般沉默。对于如此对待世界战争的态度,任何人都没有思想准备。正相反,大家都在思考寻求什么样的办法防止世界大战,反对世界战争、争取和平共处是首要主题。可是毛泽东突然提出了“不怕战争”的口号,说战争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即使有损失又何妨,战争嘛! 有一次在游泳池旁,毛泽东又挑起这个话题,说:“赫鲁晓夫同志,我们来算算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吧。我搞了个计算,算出的结果是:中国拥有将近7亿人口,所以它可以组建多少个陆军师。苏联拥有2亿人口,它能够组建多少个师。” 是的,军队有兵员定额,毛泽东的计算大致是正确的。他用常规的方法估算了一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让多少人去当兵,然后又计算美、英、法等北大西洋公约国家能够组建多少个师。他说:“瞧,力量对比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还怕什么?” 这番议论很符合毛泽东1957年在兄弟党国际会议上发表的那个观点,毛泽东不是把“和平共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把“准备战争”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准备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在这场战争中打败我们的敌人,无论战争会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我对他说:“毛泽东同志,您计算出的数据,人们都知道。但是还必须考虑到,只有当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时代,当人们用肉搏方式或者用诸如标枪和刺刀等冷兵器作战时,算术学统计结果才是合理的。从前就是这样,谁的棍棒多,谁就占上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不同了,战胜者不再是拥有更多人口的一方,而是拥有良好军事工业和能够充分供给自己新式武器的一方。一枚导弹可歼灭几个师,可见师的数量多寡。现在不再是实力的标志。说句粗话,那不过是一堆炮灰。” 毛泽东说:“不,我还是认为您错了。在力量对比上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口的数量。”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用任何手段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他发表了他的观点,我发表了我的观点。 毛泽东还谈及另一个问题。当时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发表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声明,声明的主旨是:“警告帝国主义阵营,如果他们侵犯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会保持中立,而是将动用我国军队所拥有的一切可能手段,给侵略者以还击。” 毛泽东指着这个声明说:“这个声明是错误的。” 我问他:“为什么?” 毛泽东说:“不对,这不对头。”于是毛泽东开始展开地谈他的观点,其观点可归纳如下:“如果有人侵犯中国,你们不要卷入战争。我们将自己打,打10年,打20年也行。我们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如果敌人硬要跟我们打,他们绝没有好下场。我们自己应付得了,我们一定打败他们,没有一个国家能战胜我们。日本人跟中国打了好多年仗,他们的侵略下场如何呢?敌人会破坏我们的经济,让他们破坏好了,最重要的是要保住苏联。只要苏联还在,还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向前发展,以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中国打败了敌人,将在你们的援助下恢复自己的经济。因此,根本不要让苏联去冒与资本主义阵营打仗的危险。” 瞧他就是这样偷梁换柱的:倒好像中国为了确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生存,而甘愿牺牲自己。我说:“如果我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只让每个国家自力更生,那么敌人就会把我们各个击败。这种立场是鼓励侵略,而不是遏制侵略。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政策上恪守这个声明。” 后来,我曾反复琢磨,毛泽东的那些观点有什么依据呢?我不知道该如何给这种观点和议论下评语,我很奇怪毛泽东怎么可能这样思考,我无法给自己找出答案。如果他自己认为他那些关于军事策略的论断是合理的,那么就很难想象一个聪明人竟然会如此思考,对我来说直到现在这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我一直不清楚:“这到底是思维力缺欠还是挑衅?”然而这样一场谈话的确是进行了,而且我完全保证我准确地转述了毛泽东的讲话和我的回答,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断章取义。】 不但赫鲁晓夫不理解,就是当时的很多人也不理解。可是时间过去50多年之后,在苏联这个国家解体之后,毛泽东上述令人不解的话,就开始变得可以理解了。如果站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这也是毛泽东的立场,那么今天的事实证明,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完全失败了。 第一、赫鲁晓夫提倡的“和平共处”,并没有实现。美苏始终处于冷战状态,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与美国之间也是半冷战的关系,谈不上“和平共处”,只能说双方没有发生直接的战争而已。 按照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战争和暴力胜资本主义。像毛泽东说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拼着死几亿人,与资本主义国家来一场核大战,用这样的暴力来战胜资本主义。当然不少人可能会批评毛泽东的观点“残酷”,不过毛泽东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就是主张暴力革命论,既然是暴力革命,那肯定免不了死人。至于可以死多少人,马克思并没有说,所以毛泽东提出打“核大战”消灭资本主义的想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另外,赫鲁晓夫发表声明:声称苏联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一旦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侵略时,苏联将参战,而不会中立。毛泽东批评赫鲁晓夫这个声明是“错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观点。几年之后美国入侵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时,苏联并没有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苏军并没有出兵越南参战。 毛泽东看出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的胆怯,他们提出“和平共处”,本身就是不敢打仗,又怎么敢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呢?赫鲁晓夫的“声明”只是用来吓唬人的,真的打起来,苏联是不敢出兵的。 越南战争中苏联的表现,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美国侵犯越南时,苏联没有卷入战争,而是让越南自己打,打10年,打20年也行。敌人会破坏越南的经济,让他们破坏好了,最重要的是保住苏联。只要苏联还在,以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因此,苏联不必去冒险与美国打仗。 第二、赫鲁晓夫提出“和平竞赛”,而苏联在“和平竞赛”中的彻底失败。其实在“和平竞赛”中苏联将输给美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公平”,而不注重“效率”。 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社会主义在“效率”方面的先天缺陷,必然在发展经济的“和平竞赛”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是不可能赛赢资本主义的。所以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竞赛”,苏联是必然失败的。 但社会主义制度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在发展军事方面。因为搞军事是不讲经济效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优势,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很快在军事上取得大发展,在军事上胜过资本主义。事实上,苏联、中国、朝鲜、越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很快把自己建成军事强国。而且苏联最大的优势也是在军事方面,军事力量发展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水平,而在民用生产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就很大。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的经济竞争中,没有一个胜过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在战争这种军事竞争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社会主义一方获胜。因此,如果苏联与美国搞经济竞赛,比必输无疑;但如果来一个军事竞赛,倒不一定谁赢谁输了。毛泽东始终主张与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军事竞赛,也就是“准备打仗”,这就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分歧。 第三、赫鲁晓夫针提出“和平过渡”,也就是不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了,这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和平过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毛泽东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主要动机,也是发动文革的主要动机。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参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也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进化顺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根据马克思的“阶级论”,除了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外,其他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既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就必然存在阶级斗争,因此就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压制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抗,保证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逐步过渡。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阶级斗争的,因此才有必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然而苏联的赫鲁晓夫等人提出一种修正马克思理论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观点。赫鲁晓夫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这样无产阶级就不存在了。 因为根据马克思理论“无产阶级”的定义是:不拥有生产资料,单纯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收入的劳动者。所谓“生产资料”,指的是土地、厂房、机器等从事生产的资源、设备等。资本家拥有厂房、机器等,所以资本家是有产阶级;农民拥有土地,所以农民不算无产阶级,而算是有产阶级。 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理论上每个人都占有生产资料,也就是每个人都是股东,都是老板,这样每个人都变成有产阶级了,无产阶级就不存在了。同时,消灭私有制之后,资本家不存在了,所以资产阶级也就不存在了。这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存在了,当然阶级斗争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主要论点。进一步引申,既然阶级斗争不存在了,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没有必要了。 针对苏共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观点,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共于1964年发表《九评苏共公开信》,其中《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专门驳斥赫鲁晓夫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该文说: 【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不但把他们的所谓“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反对革命的理论系统化,而且宣布“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必要,提出所谓“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谬论,从而完成了他们的修正主义体系。 用“全民国家”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用“全民党”代替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这是历史大倒退,根本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只能为资本主义复辟效劳。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中,究竟存在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究竟是应当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取消无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道路?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给以正确的回答。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无产阶级由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不能不看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出的社会,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 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以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阶级斗争的继续,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是阶级斗争的形式不同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被推翻了的资产阶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有力量的,他们同国际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要顽强地同无产阶级继续较量,进行破坏社会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活动。 在政治方面,他们钻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部门,抗拒和篡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经济方面,他们用各种方式破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势力。在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他们用资产阶级世界观对抗无产阶级世界观,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宣布在苏联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根据,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苏联已经消灭了敌对阶级,已经没有阶级斗争了。苏联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究竟还有没有敌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呢? 仅仅翻看近年来苏联报刊的报道,人们就看到许多事例,说明在苏联社会上,不仅有许多旧的剥削阶级分子,而且大量地产生着新的资产阶级分子,阶级分化正在加剧。 哈尔科夫的一个家具厂的厂长,在工厂中附设了一个“地下针织车间”,进行投机生产。这个厂长有好几个老婆,好几辆汽车,好几所房子,并且是赛马场上的大赌棍。 乌兹别克一个集体农庄的主席,农庄的一切重要职务全被他的许多姐夫、妹夫、小舅子、亲家以及其他亲友所窃据。他挥霍了农庄十三万二千卢布,他有一辆轿车,两辆摩托,三个妻子,她们各有一套单独的住宅。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到,这些蜕化变质分子所把持的工厂,名义上是社会主义企业,实际上已经变成他们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企业。他们同工人的关系,变成了剥削与被剥削。像这样的蜕化变质分子,他们占有和支配着部分生产资料,剥削别人的劳动,难道不是道道地地的资产阶级分子吗? 这些人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总是同国家的物资供应部门、商业系统和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勾结在一起,在警察和司法机关中也有他们的保护人和代理人,甚至还得到了国家机关中高级干部的支持和庇护。他们在国家机关中任职的同伙,与他们串通一气,营私舞弊,收受贿赂,坐地分赃,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剥削活动,难道不也是道道地地的资产阶级分子吗? …… 我们在上面所引用的材料,仅仅是苏联报刊自己披露的一部分事例。这些事实已经够触目惊心的了,而苏联报刊没有披露的事实,被隐蔽和保护的更大、更严重的事实还多得很。所有这些人,都属于资产阶级,他们的反社会主义活动,正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阶级斗争。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硬说苏联不存在敌对阶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新旧资产阶级分子向社会主义进攻,这本来是不奇怪的。只要党和国家领导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是不可怕的。但是,在今天的苏联,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在苏联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特权阶层。 目前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是由党政机关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中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是同苏联工人、农民、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干部相对立的。这个特权阶层,把为人民服务的职权变为统治人民群众的特权,利用他们支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力,来谋取自己小集团的私利。 这个特权阶层,侵吞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占有远比苏联一般工人和农民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入。他们不仅通过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以及花样繁多的个人附加津贴,得到高额收入,而且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化公为私。他们在生活上完全脱离了苏联劳动人民,过着寄生的腐烂的资产阶级生活。 这个特权阶层,思想上已经完全蜕化,完全背离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传统,抛弃了苏联工人阶级的远大理想。他们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他们自己背叛革命,还不准别人革命。他们唯一的考虑,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特权阶层的私利为转移。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所代表的苏联特权阶层,只占苏联人口的百分之几。他们在苏联干部队伍中,也只占极少数。他们同占苏联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苏联人民,同苏联的广大干部和共产党员,是根本对立的。苏联人民同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苏联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的阶级矛盾。 赫鲁晓夫集团宣扬“苏联已经没有敌对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为了掩饰他们对苏联人民进行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真相。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革命人民。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出现,是坏事,又是好事。只要认真研究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实行“和平演变”的教训,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和平演变”。 怎样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呢?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经验,也研究了国际的主要是苏联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政策。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提出的理论和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 第六,必须在城市和乡村中普遍地、反复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七,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第十,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 第十一,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应当合理地逐步缩小而不应当扩大党、国家、企业、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一切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 …… 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能不能胜利地防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的问题。 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我们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 上面所说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增添了新的武器。这种武器对于我们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要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能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使我们的党和国家永不变色,保证在将来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这里之所以长篇引用1964年发表的《九评苏共公开信》,是因为它在事先说明了毛泽东发起文革的一部分动机。在毛泽东看来,苏联的赫鲁晓夫集团上台,他们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取消“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背叛,这就是修正主义。 毛泽东进一步认为,中国也存在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如果这样的人上台,中国就会像苏联一样“变修”。而毛泽东再进一步认为,刘少奇就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所以要把刘少奇拿掉,“防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苏联变修,是认为苏联的领导集团已经成为脱离人民群众的特权集团。因此毛泽东提出“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就是为了防止领导干部脱离人民群众,重蹈苏联的覆辙。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动文革极为重要的国际背景,就是看到苏联赫鲁晓夫集团提出一套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搞一套不符合马克思“原教旨”的修正主义路线。因此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在中国采取某种措施,防止修正主义在中国再现。在1964年中共发表《九评苏共公开信》之后的两年,毛泽东就发起了文革,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由苏联的现状,看到“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已经变成了现实。所以毛泽东急忙发起文革,要抢在中国的赫鲁晓夫上台之前,抢在自己的身体尚可的时候,铲除中国的“修正主义集团”,“防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 最后毛泽东说:“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