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4 15:38:02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张纤夫 - 小 + 大
牢 中 求 学 记(14-13) 纤 夫 十三、 我同一个死囚的忘年交 204监室关着一个一审被判处死刑的青年,他叫尚航(化名),只有十九岁,家在河南周口农村,是郑州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因为同女友发生争吵,盛怒之下,用水果刀划破了女友的颈动脉,造成女友死亡。报警后,他守在女友遗体的旁边等待警察的到来。一审判决后,他在看守所等待河南省高级法院的复核。 他身高一米八〇,发育得体态匀称,举止稳重,五官端正,神态安详,很像个文静的大学生。 他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日夜戴着手铐和一副粗重的脚镣。他的棉袄的两只袖子和棉裤的两条裤腿,都被剪成片子,在片子的两边都缝上些布条,以便穿起来以后结扎。 观察了些日子以后,我发现这个孩子镇定得不像一个判了死刑的人。 我在看守所的日子,看见和听说了三个死刑犯人的不同表现。 406关着的那个死囚,是恶魔型的。他恶吃恶打,号里在押人员家里送来的食品,必须先尽着他吃,否则,他就要骂人、打人、闹事。他当然是不参加劳动的,但是,他看着别人干活,稍不顺他的眼,就大喊大叫:“老子打死你们一个,可以多活半年!”按照中国现行司法程序,打死一个人,从公安局侦破到检察院复审、起诉,再到法院一审,再上诉高法,差不多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看来,他是动过这个念头,算过这笔账的。 204号的隔壁,205号监室也关着一个死囚,这是个孬种型的。他常常哭哭啼啼,寻死觅活,搅得一个号里的人都不得安生。他犯罪的情节就透出他是个孬种:他见对门邻居家男人不在家,夜里便到人家家里偷东西。正在睡觉的女主人被惊醒,彼此是邻居,当然相识,他便凶恶地把这个妇女掐死了。一审判了死刑后,他的精神完全崩溃了。他可能常有幻觉,经常声嘶力竭地喊叫着:“爸,你快回家吧!下雨了,别在那儿站着了!”这同一句话,他能凄历地叫上一、两个小时。 而尚航则与这两个死囚完全不同。他和号里所有的人都相处得很好。我和他第一次说话,是由于我画的一张电脑键盘图上的错误。 一次,我劝一个青年学文化,学技术,他说想出狱后学电脑,叫我给他讲一讲键盘是怎么打字的?于是,我给他画了一张简单的键盘图,标上英文26个字母的位置,让他熟记,练习用汉语拼音打字。这张图被尚航看到了。他告诉我,我把E和R的位置左右画颠倒了。我赶忙改正过来。这是我们第一次交谈。 平日,他同人们下象棋,打扑克,更多的时间是自己看书。号里有几十本杂书,他看了不少。民警给我买的《历史的顿挫》人物卷、事变卷,《神奇的宇宙》,唐、宋人的《怀古诗集》等等,他也都借去看了。我真是惊奇,他这么小小的年纪,怎么会不被死刑吓倒呢?他怎么还能吃睡正常,谈笑如旧,怎么还能同别人一起娱乐、还能看得下去书呢?在史书和小说里,有那种不怕死的豪杰、侠客;在革命烈士们的传记中,先烈们那种心红胆壮,视死如归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令人无限敬仰。然而,如今这个孩子,是靠了一种什么精神力量,竟如此从容自若的呢? 一天,吃过晚饭之后,打完了铺,一个孩子来跟我说:“爷爷,尚航说他想和你谈谈,问你行不行?”我立刻高声唤着他过来。我们两个人坐在我的铺位上聊起来。 那天,他简单向我讲了他的案情。我听得出来这是他最不愿意讲的话题,所以他讲多少,我就听多少,不多问。我最关心的是他现在的认识、想法和打算。他告诉我,从“她”一死,他就做了死的准备。他说:“活着已经没有意义,没有趣味了。”他说这样话的时候,依然平静地微笑着。经验告诉我,用这样的表情述说着自己痛苦的人,多半是认真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是有责任心的,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然后,我提醒他,其实他实际上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少痛苦、最少惩罚自己、完全不必去做那些补偿过错、替双方的亲人们着想的种种很艰苦的工作了。一死百了。所以,我认为他只是一个比较勇敢的人,还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他问我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怎么做?我告诉他,那是很苦很苦的。要活下来,要负起责任,要用自己一辈子的光阴,牢牢记住这个教训,用一个人力量,去做两个人的——你的和她的——的工作,争取最大的人生成就,报答所有被你伤害的亲人,使他们所有的人都从你的努力、成就和真诚中得到安慰。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最能考验自己的毅力,最能报答她,因此也才是最勇敢的。 此前,民警曾告诉过我,他有两个从宽条件:一个是他的女友有过失,搞三角恋;另一个,他属于激情杀人,不是蓄谋作案。如果辩护得好,他可以活下来,问题是“他请不起一个有名气的好律师。”另外,他杀了女友后,总觉得对不起她,因此她的错处他不讲,他把一切责任都自己兜下来。 他又问我,他现在应该怎么做? 我说,“你应该向法庭如实讲清案情,讲清你那天到底为什么震怒,你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隐情?干部说,你有从宽的条件,你应该争取从宽,先活下来。”我不能直接向他提醒她女友的过错,我知道他还在保护她的名声。我希望他自己去向法庭讲述。 他又问我,如果他能活下来,他要在监狱住上十几年,什么都耽误了,这辈子还能有什么成就。 我告诉他,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他可以把监狱变成自己的学校,变成成功的摇篮。 他的情绪明显兴奋起来。他说他喜欢文学。我们就讨论了一些如何自学文学知识的问题。最后,我向他承诺,只要他在狱中走自学成材的路,他所需要的一切书籍、费用,都由我来承担。我尽力去监狱探望他。尽量在经济上支援他。一旦过几年我不在了,我会嘱咐我的孙辈继续和他保持联系,继续履行我许下的诺言。这一切,我只要他答应我一个条件:努力一生,献身人民。他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轻轻地说:“谢谢您!您是我的好老师!”看来,我们谈妥了。 那天晚上,我们从不到七点开始,一直谈到十点多,我们谈的很契合。把一个一心想死的孩子,劝说得又有了活下去的念头,我的心里是很高兴的。 从此,我认为我应该首先履行对他的承诺了。我开始关心他的生活,凡是家里送来的食品,我总要分一些给他,这比让X和D这样的人分吃,有价值得多。我很珍惜大蒜,它是牢房里的杀菌药、消毒剂和最好的调味品。家里每送进食品来,所里工作人员一叫名字,都是X跑到牢门口接过来,并由他保管。他和D往往藏起一些,在我睡觉的时候他们吃。别的东西,我都不在意,唯独大蒜,我一定自己动手,立即分给包括X、D在内的我要分给的人,以免被X或D搞鬼,其中尚航是重点供应的对象。我希望保护好他的身体。 为了防止一旦突然分开,我们会失去联系,我就把家中的地址、电话号码,写在一个小纸条上,悄悄给了尚航,叫他收藏好,不要外传。 (关于在牢中对自家的住址、电话和家庭成员姓名要保密这件事,我原来没有经验,是民警告诉我的。一次,老伴来探监,我告诉她,如果有人拿着我写的字条去家里找她,她就给来人一百元作路费,那都是没钱回家的农民。这话被站在我身后的民警听到了,他急忙拦住说:“可不能!可不能!你太相信别人了,这里住的能有好人?!”他隔着玻墙,指着我老伴说:“家里就她一个人,别说去几个人了,就是去一个人,都能把你家抢光!……”可是,我知道,牢里确实有释放后连一分钱都没有的人。他这一说,我就把这件事托付给他了:牢里哪个孩子出狱没钱回家,我就告诉他,请他从我存在他那里的现金中给他们路费。那个偷老板手机被判四个月的孩子,出狱时,这位民警就是从我的钱中给了他五十元路费。从此,我知道了家里的住址、电话号码要保密,以防土匪。) 不久,我获准监外执行,我们分手了。回到家不久,我就收到了尚航的信。我和老伴都非常高兴。然而,正在我和尚航彼此都陶醉在书信往来的愉快之中时,我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死刑复核下来了,竟是“维持原判”! 我们的通信只往来了三次——他给我写了三封,我给他写了三封。难能可贵的是,他写给我的第三封信,竟是在他接到死刑复核之后写给我的诀别信!一个将去赴死的孩子,竟然如此信守着同一个萍水相逢的老人的友情,竟然还有心情向他写一封告别的信,这需要何等地坚强,何等地镇静,何等地从容不迫,何等地不失尊严?!想起他,想起我和他同牢相处的那些日子,想起我和他的一切,我总是禁不住泪如泉涌…… 我有时很内疚,对我的老伴说,我对不起这孩子。我不该在他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死的时候,去劝说他争取活下来,并且与他共同做着五彩缤纷的梦。这梦带给他的不过是一缕飘忽不定的青烟般的快意,而他实际忍受的却是告别这个世界时的更大的苦痛! 我真是不该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在如今这种“法制”下,这个孩子是不能够活下来的。 至今我十分珍惜地保存着他写给我的三封信。我是在珍惜着一个只有十九岁的青年那颗求生的心! 我是不赞成死刑的。因为一切当死的罪行的发生,都是疯狂的结果,而一切死刑的执行,都是理智的行动。 但是,我是一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我拥护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我不反对死刑。我的信仰和我的社会实践告诉我,在私有制、在剥削和压迫、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条件下,废除死刑是愚蠢的。 列宁强调:“苏维埃法律的力量,不在于它的严酷性,而在于它的不可幸免性。” 所以我热烈地赞同着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主席针对死刑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比如:对人的处理应取慎重态度;比如: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比如:以杀人越少越好;比如: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等等,等等。他老人家主张对犯有死罪的人,可以“缓期执行,以观后效”的政策,给多少人带来了新的人生啊! 由尚航这样的青年的死,更加证明了毛泽东关于死刑的方针、政策,是唯一正确的。 乌呼!尚航生不逢时……。 附:我同尚航往来的六封信 与尚航的三次通信 一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 转眼之间,天气已然变得燥热异常,无法忍受,殊不知您老已离去有多久?恍若不知几何,有时候想起来,真有点不知所措,但若似已有好长时间,想起曾答应要与您互相通信联系,有很多时日竟不曾与您写信,真是悔矣!今日执笔要与您互诉衷肠,亦不知是否晚矣? 我在这里面算算已经快一年了,心绪一直比较平静,这是有目共睹的,您也是知道的。其实不然,只是我不善于将内心感觉外露,而亦不曾对人言罢了。只因我是因“桃色事件”而被囚禁,我就失去了对人言的资格,更没有脸面向人提起这件事,一提起这件事,我就无地自容。所以我也就绝口不提,而在表面上也是让人看不出我有什么想法,很平静。积累经历这么大的事,又怎么能够平静呢?在我的内心里,还是思绪难平的。每当想起以前的旧事,总是想痛哭一场。但那是无益之举,我是不会做的,徒增烦恼,又让人耻笑。我也知道,谁之过,谁承担,做事情是要负责任的。更何况,我所犯的错,更是不可饶恕。我要承担后果。因为我很早就把这个道理想透,弄通了。我失去自由以后,心里面也就很坦然,所以能够平静地面对扑面而来的重罚。想想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总怪是自己处事不慎,偏激冲动,我对此无怨亦无恨! 每当我无事可做,无书可读,总是一个人在发呆,总会想起那个女孩,想起她对我的好,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中就有一种惆怅之感,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受在我心头激荡。和她在一起我真的无忧无虑,从来不去想那些有碍我和她在一起的烦恼。她和我的感受完全一样,对我也很好,让我心头如沐春风,快意无比。我们相识在01年,之后,因由各分东西。我对她一直念念不忘,思念不断。03年底她对我也是情缘不尽,常思心中,复又与我联系上。因有前缘,我又不能忘情于她,所以我很珍惜这次情缘再续,对她满怀期望之情,以盼能结秦晋之好。她对我也是一样,电话、书信几乎天天不断,情话绵绵,情丝缕缕,一切尽在不言中。谁知,时日愈久,我对她的依赖之感愈深,竟至无力自拔,深陷其中,时况愈下,越来越糟,只因她双亲从中阻挠,终是我百般努力亦无用,……以至我精神恍惚,终日所思所想俱是此事,情绪失控,犯下弥天大错。唉!这一切究竟是缘?是孽?我自己也搞不清。 直到现在,我依然深深的想念她,怀念她,看来这一生我都难以对她说恨。我想如果我胜诉的话,我会思念着她,想着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度过我在狱中的漫长岁月。如果我不能胜诉的话,我也一定会带着微笑,回忆着她的甜甜的笑容,从容的走上刑场的。但愿您不要笑我。 这些事情,我是无法告诉别人的。告诉我的父母,只会勾起对她更多的恨和内心的痛苦。只有向您略做一点倾诉。只此一次,我再也不会向人提起这段伤心的往事了。 您老现在在家好吗?您的身体怎么样?是否比在这里调养的更好一点?有没有想起过我?现在天气很热,望您在家里,多注意身体,以及避暑,盼您早日恢复健康!闲暇之余,请为我写封信,为我指定(点)迷津,给我鼓励和勇气。 祝 身体安康 事事顺心 晚生:小航 05、6、1 尚航——可爱的小朋友: 昨天傍晚,我收到了你写自6月1日的来信。我真高兴!谢谢你对于我的疾病和治疗的关心。回家后,我滴注了一个疗程(半个月)的针剂,效果不错。如今早搏、心悸都有所缓解,血压也在降低,目前仍在积极治疗中。总之,情况不错,再一次谢谢你的挂念。 我当然不会忘记你。你的音容笑貌,我依然历历在目。遗憾的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只怪我的身体不济,我常常观察你,却没有更多地同你谈心。这个遗憾我们就通过此后多多通信来解决吧,你说呢? 你的信写得很好。你用不多的文字,就把你痛苦而复杂的心情写得清清楚楚。我的老伴(她从我这里早就知道了你)看过你的信后,说她心里很不好受。她说你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你的不幸,不该降临在你的身上……。可见,你的“无地自容”是多虑了。 看过你的信后,我觉得我们需要交流的内容很多,今天只能谈一点点。因为我不能在电脑前坐得太久,否则血压会升高。其余的,我们可以在以后慢慢谈。 我想先和你谈一谈你与这个女孩的情感问题。 招致你深深陷入逆境的不是什么“桃色事件”,而是一场真正的爱情危机。爱情与“桃色”是有区别的。其中,最重要的界限之一在于:爱情是严肃的、忠实的;而“桃色”则相反,它是放荡的、利己的。 记得有一天晚饭后,我们谈心谈得很晚,当时我们就谈到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青年们中间热唱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老鼠爱大米是一种发自生理需要的冲动,一种满足器官功能的本能,这怎么能比喻为人类伟大的爱情呢?人类的爱情之所以是伟大的,就是因为其本质是利他的;它是一种至诚的奉献,一种醉心的呵护,一种心甘情愿的给予,而不是对“大米”的垂涎和占有。 从你的悲剧发生以后,你只求一死,而并不逃避责任的思路来判断,乃至从你的来信中,至今“想起她对我的好,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中就有一种惆怅之感,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受在我心头激荡”的倾诉来看,你实在是一个深陷于爱情而又为这场失败的爱情所折磨的真正的恋人。 我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我认为世界上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比如阶级苦,民族恨,集体利益,祖国命运,以及真理和正义,等等,它们是比个人的爱情更神圣的。但我赞美爱情。不知你可记得,匈牙利的伟大诗人裴多菲就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诗人看来,爱情的价值是比生命更高的。 我国有着悠悠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尽管其中有四千九百多年是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劳动人民世代挣扎于种种苦难之中,但是,讴歌爱情的文学艺术(包括音乐和绘画)作品,却浩如烟海。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诗经》的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就是一首优美的情诗。今天,我国文艺界的一些玩世不恭的文人,从他们的世界观出发,打着娱乐和“幽默”的幌子,利用文艺潜移默化的作用,向天真纯洁的青年们灌输“老鼠爱大米”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这不仅是对爱情的亵渎,更是对青年,对社会的误导和腐蚀。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每一个人,自来到人间那一刻,就必定要与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比如,同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以及各方面的亲戚,结成亲情关系;同师长、朋友、同志、乡邻等等,结成友情关系;同婚前恋人和妻子,结成爱情关系。等等,等等。可见,爱情,是我们须与他人结成的诸般关系中的一种,并且是很重要的一种,它是人类得以延续的保证。人人都应该有自己正当的爱情生活,你当然也不例外。你和这位女孩之间,就是一种爱情关系。我能感觉得到,至今你对她依然爱得很深沉,很执著,很专一,很忠贞。这当然是正当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如果没有这场悲剧的发生,谁能说你不是一个情感高尚的青年! 但是,同世间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一样,爱情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思维活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受着各种各样条件的作用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运动即变化。而任何的变化并非总是正数,它也可能是负数——向坏处变。于是,这就需要人们在面对着爱情的时候,必须看到它的可变性,并根据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种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变数,人们想把握它,并非总是得心应手的,总是成功的。古今中外,来自恋人之间的,或者恋人之外的因素而酿成的爱情悲剧,搬上舞台的就不止万千!比如,我国的《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钗头凤》(宋代大诗人陆游和唐婉儿的故事)等等;国外最著名的,如:《罗米欧与朱利叶》、《奥赛罗》、《欧也尼·葛郎台》和《安娜·卡列琳娜》等等,都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纯洁的爱情并不都是美酒,它常常也会成为杀死恋人们自己的利刃! 真正的爱情并不总是成功的。失败的爱情也不因为其失败而不称其为爱情。 我认为你是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爱情,一次真正失败的爱情。而你失败的原因正在于,当你面对着情感变数的时候,你依然那么执著,而丝毫不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今天,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对“自己处事不慎,偏激冲动,无怨亦无恨”,我是赞成的。因为怨和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是,我不会赞成你自暴自弃,以求一死,或酬偿死者,或由此解脱。因为,你的任何只求解脱的行为,都是懦弱和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你必须有耐心和勇气讲清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你和她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使你一时失去了理智?这不是你对她的指责和背叛,这是严肃地面对法律和一切与你有利害牵连的人。 我理解、也赞美你至今“仍然深深的想念她、怀念她”这种坚贞的爱情。但是,如果你仅仅为了“想念她、怀念她”而只求一死,而不去努力澄清案情,以便得到公正的判决,那么,你的这种态度对于你的父母来说,就是非常不公正的,因为他们同样深深爱着你。你的任何不幸,不仅仅是你的,也是他们的,而且这种不幸所给予他们的痛苦绝不小于你自己。我是做父亲、做祖父的人,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希望你为了他们,也要努力珍重自己。况且,你只有勇敢地活着,你才能以你和她的名义去努力回报国家。你们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你们对自己的祖国是肩负着不能推卸的一份责任的。你或许已经这样做了,或许正在这样做,那么,我的这些话,就是对你“这样做”的一种支持。 先写到这里吧。请代我向 张ⅩⅩ、俞ⅩⅩ、肖ⅩⅩ、陈 Ⅹ、燕ⅩⅩ、崔ⅩⅩ、吴ⅩⅩ、张Ⅹ、冯ⅩⅩ、金ⅩⅩ、范ⅩⅩ、宁 Ⅹ、王 Ⅹ,以及其他认识我的各位问好,祝各位身体健康! 祝你 上诉胜利! 张倩夫 2005-6-8 二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 您的回信我已收到,让我心中愧喜交加。愧的是,出了事情以后,没有想更多,只求解脱。喜的是,能够得到您的称赞和欣赏,让我心中很高兴。谢谢您的指点和教导,我会好好善待自己的。 知道了您的病情有所好转,让我心中的担忧稍微减轻。衷心祝愿您的身体早日恢复健康。请代我向袁老师问好。从她的片言只语中,我知道她是一位善良的人,祝她身体安康。 您说的没错,我会常常给您写信的。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向您多多学习和求教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谢谢您对我的照顾和欣赏,很大程度上,因为您的欣赏,让我有勇气始终如一的保持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压在我身上的千钧压力。我是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爱情,它也许会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沉稳和谨慎地对待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一件事。“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二次”是我的人生格言。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尽量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尽量不犯错,或者少犯错,更加谨慎地处置事情。 您的一句“物质处于运动,运动即变化”,让我顿开茅塞,如梦初醒。您的关怀的话语和分析的原因,都恰倒好处,又让我感觉如沐春风。我以前也听过这句话,也明白它的意思,只是没有把它加以运用,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处理自己面对的事情。是啊!“变化”,当事情有变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过怎样来处置,仍然一如既往,以至于终生遗憾,既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同时也深深伤害了自己的双亲,给了他们无法弥补的痛苦。这是偶然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怎么说是必然的呢?因为我是孤身一人来到郑州的,什么人都不认识,除了这个女孩,也是冲着她在郑州工作,想和她在一起,才来到郑州的。事情有变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人给我指点,自己又是一如既往的执着(著)。所以,我说是必然的,应该是不过分的。 如果,我能胜诉的话,我一定会好好的利用这段时光,努力的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还有很多的事需要我去做。自己的父母和祖国,我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会好好的活下去的,不会再去想那些已经过去的不可逆转的,同时也是不可挽回的事了。 您让问好的人,我都一一对他们说了,他们都说谢谢您,并祝愿早日恢复健康。燕××说,他的问题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感谢您对他的教导,相信他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愿您早日恢复健康,幸福欢度晚年 05-6-13 晚生 尚 航 小航: 你写自6月13日的来信,收到了。 你这封信写得很振作,有朝气。当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留苏学生们说:“你们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这些“太阳”们,多数是已经大学毕了业才去留学的,年龄想必都在二十三、四岁以上了,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在职人员(干部、军官等)是出国深造的,他们的年龄会更大。因此,同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相比,你只能算作六、七点钟的太阳,还很小呢,更应该富有朝气。 “小”也是一种优势。有优势,就有主动权。不过什么事情又都是一分为二的,“小”也有小的不利处。因为小,往往就缺乏经验,容易犯错误,像小孩子学走路,容易跌跤。跌了跤,爬起来也就是了,跌了几次跤,也就学会走路了。想不跌跤就学会走路,想得是好,可惜根本做不到。 我也是从年轻时走过来的,现在时时回想起来,就觉得当年许多事情是做错了的;就是到了中年、晚年,也仍然常常犯错误。孔子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毛主席说孔子是在吹牛。人只要活着,不要说七十岁不能“从心所欲”,就是一百岁、二百岁也不能“从心所欲”。因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世界,而人身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属于客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永远是一对矛盾,而且它们双方永远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之中,要求得它们事事、时时的统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它们任何的不统一,对于人们来说就是犯错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人的一生,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做人、处世,需要求得多少“统一”,才能平安、顺利地走到终点?所以,老实地说,还是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科学的态度。 你把“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二次”做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我觉得这个格言太极端化了。标准太高。不要给自己提这么高的要求。不要说一个人,就是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单位,相同的错误也是犯了一次又一次。所以,毛主席说“扫地,一天到晚扫二十四个钟头,还是有尘土。”他的办法就是每隔几年来一次整风,大家集体扫一扫。人生几十年,不犯同样的错误是很难做到的。标准太高,做不到或是做起来很费劲,久了,就会失去信心。与其如此,不如把标准定得合理些,只要努力、老实去做,就会作到。而后,一步一步要求自己。这样,自己就会看到进步,就会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 此外,不要把“犯错误”看得太严重。当然,像你这次犯这么大的错误,实在是太严重了,一生不要说犯两次,就是犯一次,也是不得了的。然而,即使如此,我仍然认为对错误也要一分为二,这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坏事和好事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坏事变成好事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吸取教训,并从教训中得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失败、挫折、逆境……并不都是坏东西,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它们、对待它们,利用它们而磨练自己,那么,它们就会成为你获得成功的酵母。毛主席非常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他认为人类“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锻炼得成熟起来”。他说:“轻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错误也是一个反面教员。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正确地指出了错误(失败)这个反面教员的伟大作用。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这里说的是,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各位,就是因为他们都遭了难——有的坐牢,有的被流放,有的受了酷刑(割去了膝盖骨),有的生了大病瞎了眼睛,等等,他们才发愤写出了《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和《吕氏春秋》等等这样不朽的名篇。一部《诗经》也大多是集中了圣贤们不如意时的作品。 司马迁所举出的这些名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人遭遇了逆境,只要发愤,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其实,他本人也是一个活例。他正是被汉武帝施了腐刑(割去了生殖器官),痛苦地忍受着这种奇耻大辱和肉体的折磨,才拼死写出了《史记》这部至今享誉海内外的千古杰作! 所有这些实例都证明了一个道理:不幸和逆境只能摧毁弱者,而对于强者说来,越是艰难困苦,越是一种挑战,一种激励,一种可以证明自我价值的机遇。前些年,在贫穷的大学生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说是“眼泪是金”,也有说“贫穷是金”的。那意思就是说,真正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财富。 北京广渠门中学自95年以来,办了一个“宏志班”,专门招收学习成绩优秀而家贫如洗、上不起学的穷孩子。几年来,这个班的孩子们高中毕业后,100%的考上了大学,其中85%的孩子考上了我国的重点大学。这些孩子们在2002年集体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单看这书名,就感到他们有一股以贫穷自豪的逼人豪气。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是那么感人肺腑,叫人不得不承认“志气”,其实是最容易在苦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能不能把失败变成成功之母?把逆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关键是要正确地找出教训是什么,并且坚决改正,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去冬,Ⅹ干部(一位警官——张注)有一次在号里对大家说:“人在得意时,不要张扬;失意时,要振作。”不知你还记得他说的这话吗?他讲的“要振作”,我理解就是不要被“失意”击倒,在总结出失意的原因,吸取了教训之后,把失意当动力,重新去为成功而努力。这是很好、很深刻的话,细心体味,认真去实行,你会从中受益的。 你在信中谈到造成你这次的“终生遗憾”的原因时,你说:“这是偶然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是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间,也就是说,任何看起来似乎是偶然发生的事,究其根源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你找到了一些,比如,你“是孤身一人来到郑州的”,当“事情有变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人给”你“指点”,而你自己又是一个性格很执著的人,等等。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找得还不够,还没有把真正的必然性找出来。是不是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给予必要的指点,人就一定会做出这样使自己“终生遗憾”的事来?我想不会“必然”是这样的。因此,你还需要认真地、仔细地反省,你只有真正找到了酿成此次大错的主观(自身)上的必然原因,你才能抓住它,改掉它,从而使自己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你说是不是? 今天就谈到这里好吗?请转告小燕,他要注意身体的锻炼。他是一个有事业心的青年,身陷囹圄,依然天天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不灰心,不气馁,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每天坐的时间太长,体力活动很少。这样时间长了,体质就要下降,将来恢复自由了,怕是身体也垮了。我曾经跟他说过这一点,希望他能重视起来。代问各位相识好! 祝你 天天进步! 张倩夫 2005-6-19 注:信中的加重线,是原信中的。 三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 我的刑事裁定书已经下来了,是维持原判。这个结果似乎是早已知晓的了。我接到的时候,并无什么感觉,内心很平静。这一次是成了既定的事实,不可挽回了。 和您在一起的几个月里,承蒙您的照顾、安慰和鼓励,让我的心灵得以升华,很感谢您。您对我的激励和期待,在这张裁定书送达我手中的那一刻,都以(已)成为虚空,真是辜负了您殷切的期待和厚望。法律无情,别无他法。对您的期许与欣赏的落空,您也许会很感可悲与惋惜吧!这一切都是我自己惹下的祸事,所以我必须要面对,而您也知道,我肯定是有勇气来面对这死亡之路的。我的心态和精神,您都是知道的,我会平静的走上刑场,结束这短暂的人生之旅。您的身体不好,不要太对这件事放在心上,就当是您人生之路的一段小插曲吧! 祝您和袁老师身体健康,身心愉快! 晚生:尚 航 2005-7-4 小航: 你写自7月4日的信,我是在昨天傍晚见到的。打开信,一见那“维持原判”四个字,我便惊愕地呆住了,老伴紧张地问我:“你怎么了?”我喃喃地说:“坏了,维持原判。”老伴就全明白了。之后,我们都沉默着、沉默着……。 夜晚我失眠了,壁上的挂钟敲过两点了,我还毫无睡意。我想了很多、很多……。 直到此刻,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我喜欢孩子,尤其喜欢像你这样严肃的、追求向上的孩子。但是,我却无法、也不能解救你。这就是我的痛苦所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间的,而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违犯了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规则应该对所有参加的人都是公平的。你终止了她继续参加游戏的权利,那么,你也就必须退出游戏,否则,对她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我自认为我是懂得了你的。给我深深的印象,你是一个很坚强的孩子。我相信你会很平静地走向那一刻的。 你有着成就一番事业的最可宝贵的品质——不畏奋斗而又性格坚强。你是一块好料子。叫人无限惋惜的是,你的失足竟成为了千古遗恨! 这也许倒从另一面成全了你。你是深深地爱着她的。她既然由你而去,那么,你也就应该为了她而付出你的一切吧。你们做一对另类的徇情者。你们为爱而生,又为爱而死。你们牺牲了各自全部的人生所有,把一切的快乐与烦恼、成就与失意、幸福与苦难、亲情与友谊,都拿来祭奠了你们至死不逾的爱情。这可能在除你们之外的任何人看来,似乎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这确实正是你们走着的路……。 其实,生命始终是一个过程——由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有生就有死。生,不是凝固的,它时时刻刻、一分一秒地在走向死亡。人每天都在迎接死亡,只不过人们或不明白、或不承认、或不理解、或不把这件事放在心头罢了。人生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有长有短。人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向死亡行进的人生之旅。最短的人生也许只有几十秒钟,甚至几秒钟吧。然而,即使人们活到一百岁,人们仍然慨叹:“人生苦短啊!”,依然没个满足。所以,人生无须论短长,只要死得无恨也就是了。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说,你岂不是也有着自己无恨的人生。 人们对于生的留恋和感到死的可怖与痛苦,正是因为人还活着。人还活着,就有情感,就有喜、怒、哀、乐、愁、恐、惊,就有种种的思前想后。其实,人只要一死,一切的知觉都没有了,像任何的生物死亡一样。什么疼痛,什么思念,什么愧疚,什么悔恨,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也许正是由于死亡具有这样的“魅力”,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才有27万8千人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占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年龄最小的自杀者,只有6岁。其实,除去吞食氰化钾,多数的自杀手段都不是立即死亡的,是很痛苦的。然而,或许人们就是因为看中了死亡后可以彻底解脱,于是才宁愿接受那自杀过程的痛苦。 你说你“会平静地走向刑场”。是的,我相信你会是这个样子的。我说“我自认为是懂得了你的”,就是这个意思。此时,你的平静乃是一种敢于负责任的表现,就是俗话所说的“好汉做事好汉当”。 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起来,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西方文化只承认强者,主张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是一种由丛林法则——强的捕食弱的——而演变成的资本竞争文化的特征——胜利者及他们拥有的财富永远受到讴歌和崇拜。 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自古以来就“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的民族十分推崇道义二字,所谓“舍生取义”——为了成就道义,是可以不要性命的。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是以楚霸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但是历代的史学家们讴歌的却是霸王而不是刘邦。他们甚至借用郦食其的嘴,对刘邦骂出这样的话来:“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竖”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竖子”这个词,是比现代汉语中的“这小子”有更重的鄙夷色彩。可见,史家们对刘邦是何等地蔑视。 我国人民具有丰富的同情心,古往今来,人们同情弱者、贫者和失意者。他们赞美见义勇为、威武不屈、安贫乐道、不耻最后的优秀品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你看,先生是主张着怎样的英雄观。 事实表明,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失败者。但是,失败并不是可耻的。你不要耻于承认这一点。失败并不丧失人格,只有失去了个人的尊严,才会丧失人格;而一个没有了人格的人,才是可卑的。我认为你是一个很珍惜个人尊严的孩子。所以,我赞美你始终保持着你的尊严,从容地走完你的人生。当一个人面临着死亡的时候,任何地抱怨、泄愤、无理和畏缩,都是懦弱的行为,都是为人所鄙视的。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在号里向大家讲过一些宗教方面的问题,告诉大家所有的宗教都是人的创造。不过,我现在倒是愿意能真有那么一个由灵魂居住的世界,你赶到那里去见她,乞求她的原谅,而后,你们终成眷属。 …… 在此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有时会感到些苦闷或烦躁,这是难免的。但是你不要愤怒,不要向别人发作,因为任何这种发作都是无益的。你仍然要像我们在一起时那样:认真遵守一切监规,平静有序地作息,友善谦和地待人,毫无奢求地度日。你知道,正是你所表现的这种善良品性——这就是我们民族崇尚的道义二字,你才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与你结下了这份难以割舍的情谊。你相信,你的善良也必定会感动别人。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是属于你的?你有什么需要我帮你做的事?请你告诉我,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会尽力为你去做。你心里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就给我写信来。写得乱一些,涂涂改改都无妨,只要我能看得明白就可以,不要太费事。 先把此信发来吧。 祝你 心境平和 张倩夫 2005-7-8 按:据不久获释以后来我家的一个孩子告诉我,小航是在7月12日走的。他走得太快了。不知他上路之前,可曾看到了我给他的这最后一封信……至今,每每想到这个孩子,我的心头便有一缕抹不去的悲凉……。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牢 中 求 学 记(14-12)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