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华社记者特爱写民众“信不过稿件”
时间:2018-08-25 10:15:5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老田 - 小 + 大
为什么新华社记者特爱写民众“信不过稿件” 记得早两年广东警方抓捕某工运人士,新华社稿件内容大量充斥着那人怎么捞钱玩女人的内容,稿件上网之后激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记者写稿热衷于证明那人不是正派人的做派,被表扬为有很强的故事性,注重稿件的娱乐性专门挑选自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不过,严肃的新闻业者都认为,此一类稿件是专门坑新华社声望,似乎告诉人们:新华社与地摊小报没有啥子区别。 这一次深圳事件,新华社又有一稿,与前稿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次新闻稿没有说那些工人嫖娼和包二奶了,只是含蓄地说工人都是木偶,体内没有神经系统,不可能自己感觉到严酷剥削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绝望,因此,工人的一切诉求都不是自发的,都必然地只能是外来输入的。 不过,此次事件最为浓墨重彩的章节,是全国各地大学生组成生元团,抗议非法镇压。新华社记者的稿件,一句都没有提到,特意遗漏重大新闻事件的关键要素,这样的新闻稿受到公众信服的程度会怎样,就不多加评价了。据悉,新华社还派了记者去学生生元团驻地,采访过相关情况,为什么硬是不写入稿件,令人十分费解,大学生生元团方面提供的信息,这个记者可是当场保证过要把情况上达的。 先前,路透社也有一稿报道此事,相比较而言,路透社稿件事件过程完备,相关各方提供的情况均记录在案,工人和学生的诉求和叙述包括在内,同时因“致电未复”而无法叙述的厂方和警方,也在稿件中间提及,还基本上没有花功夫刻意证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比较一下新闻素养,路透社的稿子讲述事件过程以及相关方的诉求,不愿意提供意见的厂方和警方也加以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诸方面,缺门信息也加以交代——人家不愿意提供,算是都照顾到了,满足我们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的“记叙文”要求。但新华社的稿件不是这样,对重大事件的最关键要素选择回避,然后,一边倒地提供警方和厂方的材料,新闻稿用很大篇幅论证维权工人不是好人,然后选择工人方面提供的材料,又只提供被警方关押未放的人士,这样的稿件想要起到权威发布让人信服的作用,恐怕比较艰难。 新华社这些年很是出了点名,大家都知道他们时不时就公布一批“禁用词”,诸如不再使用“新中国”“解放后”等词汇。同时,这些年新华社在民众广泛关注和跟进的重大事件中间,也写了不少新闻稿,照说,能够派记者深入现场采访各方当事人,新华社应该能够提供超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但现实的情况是相反的。 一些常见和公认的新闻稿写作规范,新华社的同仁们十分蔑视,从不尊重。例如新闻稿要把事实和意见分开,让读者一眼就能够看出来那些是事实那些是记者的意见,稿件应该多提供事实少发表意见,同时在发布事实方面注重各个方面的公正平衡,报道时尽量避免感情色彩。新华社刻意给公众营造一个印象,他们的稿件内容偏爱充当道德判官厘定谁是好人谁不是好人,发布事实过于偏颇,情感色彩很充沛但事实贫弱。最后合成的后果,就是新华社的同仁们似乎要人们相信,他们最爱写各种看起来“信不过稿件”了。 照说,新华社记者的水平,早就超过初中生了,写一篇记叙文遗漏那么多要素,肯定是不正常的。这只有两种状况:要么记者是为了刻意营造“新华社不如路透社”的印象而努力,这就需要追查境外势力渗透新社会的险恶用心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为广东警方服务,写稿子有别的秘密要求,无法与公众的常识进行对照。 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