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4 00:14:3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两个社会两重天 近九十岁的老母亲患肠梗阻住院。那是一所地区级的医院,附近各个市、县患疑难重症疾病的患者大都到这里就诊。这所医院收费比县里和乡里的小医院要高出许多。例如:这所医院做阑尾手术费用要六千到一万元,而在县里的医院只要一千到两千元就够了。正因为收费高,这所医院每年创收达四亿多元,而医院的职工全年分奖金便达一亿多元。医院本该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然而医疗产业化之后,创收便成了医院的重要任务。如今患者没钱是住不进医院的,即使住进医院如果不及时补交医药费便会被停药继而被赶出医院。 病人患病住院,尤其是手术的病人给医生送“红包”,早已经成为医院的潜规则。给医生送“红包”, 没有明文规定,然而不许医生收“红包”各个医院却都有明文规定,不过是很少或者说极少有人遵守罢了。那规定如同一张废纸,一点用都没有。多年来,医生收“红包”是普遍现象。有人说给医生送“红包”是患者“惯”出来的。过去也曾认为是那么回事。本来嘛,患者手术不给医生送“红包”,医生会将患者治死?--恐怕不敢。其实,真是想错了。治死不敢,吃亏却是肯定的。既然潜规则存在,当然就要遵守。否则,潜规则就失去了意义。 前些时候,彻底知道医院潜规则的厉害了。 护理患者的家属有时到病房外面的楼道口处轻松一刻,有时吸支烟,有时随便聊聊。譬如:你是哪里的?护理的病人是谁?患者得的什么病?住院几天了?等等。不过,常常谈起的共同话题却是住了几天院、花了几千、几万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互相同情;同情的背后则是无奈与愤懑。 前面说了,在这所医院做阑尾手术费用要六千到一万,其它手术费用一般都是一两万到两三万甚至更多。有一个危重患者仅仅住了三天院,便花了二十多万元,最后命还是没保住。我的老母亲还算幸运,患肠梗阻因为没有手术指症,医生说可以保守治疗,否则按医生说的至少要准备三万元手术治疗费用。 同病房的其他患者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一个农村的小姑娘半年内三次手术(一次脾破裂后摘除手术,两次肠梗阻手术),前后一共花了七万多元。他的父亲除花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家里种田的农机具,额外还东挪西借了两万多元。 一位农村妇女患甲亢,医生说手术治疗费用至少要两万元。那位妇女的丈夫说,他们来的时候就带了两万元,而这两万元还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因为孩子结婚,他们卖掉了家里的房子,至今还租房住。尽管如此,手术之前,那位妇女的丈夫还是按照潜规则送给医生一千元的“红包”。那“红包”要给三个人:科主任、主刀医生、麻醉师。那位妇女的丈夫赌气说,反正就这两万元,没钱就办出院。他们住在一个边远县城,在市里举目无亲,借钱是肯定借不到的,“没钱就办出院”也是无奈之举。他还说,一千元的“红包”送的“值得”,否则,手术日期说不定排到哪天。有个同他爱人一样患甲亢的患者,与他们同一天入院,却被告知要等到下一个星期才能手术,也就是要多等好几天。在此期间,患者要花住院费(例如病床费)、还有各种检查费用,尽管有些检查可做可不做。这还没计算患者家属每天的费用,因为家属也要每天吃喝,况且正值春耕季节,家里还有许多农活等着去做。 护理那位要等到下个星期才能手术的甲亢患者的,是个二十刚出头的农村小伙儿,他也许没有想到“红包”应当提前送达,也许压根就没想到过有给大夫送“红包”这么一档子事情。如果那样,可是太天真了。早也得给,晚也得给,总之,“红包”是必须得给的。在患者上手术台之前,如果“红包”不及时送达,就会有人出来“点拨”或“提醒”患者家属了,会含而不露或者干脆直白地告诉患者家属:给医生送“红包”医生会对患者认真负责,“红包”该装多少钱,一句话,告诉你应当清楚送“红包”这是医院的“规则”! 哪有患者家属不希望医生在手术时认真负责呢?哪有患者家属不希望麻醉师在给患者麻醉的时候认真负责呢?哪有患者家属不希望患者平平安安、太太平平的下手术台呢?天知道医生和麻醉师不认真负责的后果到底是什么?! 这所医院的主治医生和科主任的工资加奖金每月有七八千元之多,与那些一年收入只有一两万、两三万元的农民相比算是富裕的。农民得病住院差不多要花掉一年的收入。即使这样,他们还要从那看病的钱中额外拿出“红包”钱送给医生。不知道那些白衣天使们是怎么想的,“红包”装的确实是钱,--可那钱凝聚着农民的血汗啊! 笔者曾在医院工作过,那是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那个时候,广大医护人员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原则,视患者如亲人,可谓医德高尚。有的医生从家里拿来饭菜给那些农村的患者,甚至亲自给患者喂饭;有的医生给患者送钱送粮票和衣物;有的医生嘴对嘴为患者做人工呼吸;有的医生甚至用手为患者抠粪便;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当权力与金钱主宰社会的时候,一些人的灵魂自然也被扭曲。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抵御得了金钱的诱惑?世道变了,也不能仅仅责怪那些“白衣天使”,那些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所谓的“人民公仆”何尝不是如此?--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抚今追昔,真是两个社会两重天啊!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致徐州市两位主要领导的紧急求助信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