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为什么用GDP而弃用工农业总产值?

时间:2019-02-17 09:49:4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成建戎 - 小 + 大

为什么用GDP而弃用工农业总产值?


迎春同志一直批评当局使用GDP,在《GDP突破90万亿,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的增长吗?》(旗帜日刊2018,2019.01.24)中认为GDP“根本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呼吁“重新改用工农业生产总值等物质生产指标”,并引用恩格斯的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届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574页)可惜当局一直置若罔闻。下面我们就用工农业生产总值即工农业总产值来分析2007—2018年的经济增长实际情况,并和相应年份的GDP对比。可以发现,当局用GDP来自欺欺人,不再用工农业总产值是为了防止暴露真相。
下表是2007—2018年工农业总产值和GDP,其中农业、工业、GDP、GDP年增长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工农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和GDP/工农业总产值比例据此计算而得,反映了这十二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表1:2007—2018年工农业总产值和GDP

2007-201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GDP
年份    农业(亿元) 工业(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GDP(亿元) GDP年增长率(%) GDP/工农业总产值比例
2007    28,910        107,367    136,277             11.4                     246,619       11.4      1.8
2008    34,000         129,112     163,112       8.7                     300,670     9.0       1.8
2009    35,477         134,625     170,102       7.5                     335,353     8.7       2.0
2010    40,497         160,030     200,527      10.6                     397,983       10.3       2.0
2011    47,486         188,470     235,956       9.3                     473,104     9.3       2.0
2012    52,374         199,671     252,045       7.2                     519,470     7.7       2.1
2013    56,957         210,689     267,646       7.0                     568,845     7.7       2.1
2014    58,336         228,123     286,459       6.4                     635,910     7.3       2.2
2015    60,862         236,506     297,368       5.7                     689,052     6.9       2.3
2016    63,673         247,878     311,551       5.6                     743,585     6.7       2.4
2017    62,100         278,328     340,428       5.9                     820,754     6.8       2.4
2018    64,734         305,160     369,894       5.7                     900,309     6.6       2.4

注释:农业用第一产业数据而不用农林牧渔业数据,因为后者包括相关的服务业而前者剔除,服务业则属于第三产业。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和GDP按现价计算,年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这里按2005年的价格计算)。有最终核实公告(2011、2012、2014、2015、2016、2017)的用之,无的则用统计公告。

可以看到,从2007年、2008年到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从11.4%下降到8.7%和 7.5%,呈现断崖式下跌。众所周知,2008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由此外向型经济模式破产了。但当局用GDP,其年增长率从11.4%下降到9.0% 和8.7%,下降幅度先大后小,这样就成功地掩盖了经济暴跌的真实状况。
2010年到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先上升到10.6%后下降到9.3%,增长迅速,这就是当年著名的“四万亿”等经济刺激的作用,开启了债务型经济模式的增长。GDP则先上升到10.3%后下降到9.3%,即升降幅度不大。看来用GDP也有弊端,不能真实反映“四万亿”的“辉煌成就”。
2012年到2013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下降到7.2%和7.0%,继续下跌。看来经济刺激只有两年的效果,债务型经济模式只给了一点面子。而GDP则神奇地保持在7.7%,又巧妙地掩盖了经济的暴跌。同时胡温影帝功成身退,习大大登基。
2014年、2015年到201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下降到6.4%, 5.7%及5.6%。可见2016年的经济下跌到这十二年的最低点。GDP则逐步下降到7.3%、6.9%和6.7%,连最低点都不见了,掩饰得多好!当局挥舞着“反腐败”和“打黑除恶”的大旗,确实能够短期地转移人们的视线,但却改变不了经济跌跌不休的局势。
2017年到2018年,工农业总产值先上升到5.9%后下降到5.7%。GDP则先升到6.8%后下降到6.6%。这是一方面“去产能”另一方面加大投资包括对外投资的结果,但效果很有限,也回不到两位数的增长率了。

2007年到2018年经济增长的情况,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剧烈变化的,先一个左高右低且向左倾斜的N型,然后一个倒放的、被压得很扁的、左高右低的草帽型,出现了两次暴跌和三次谷底,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出现的两次峰值则是经济刺激的短期结果,而且后次的效果比前次的差很多。而GDP年增长率则先降后升再缓慢地下降,升降幅度小。可见当局所宣称的“新常态”、“稳中有变”和“稳中有忧”等都在掩耳盗铃。
表1最后一列是GDP和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看到,比例从2007年的1.8倍一直增加到2018年的2.4倍,也就是GDP能够不间断地夸大真实的经济增长量。这样更好地体现当局的“辉煌政绩”。
面对低迷的经济局面以及债台高筑(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外债高达1.87万亿美元,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29万亿元人民币),当局同时采取自相矛盾的方针政策并自欺欺人,黔驴技穷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第278页)

附录:
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一、要有农业和工业的现价产值和年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再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农业和工业的价格指数:
a_i+1 = A_i+1*a_i/A_i*(1 + e_i+1/100)
其中a_i+1是第i+1年的农业或工业的价格指数,a_0 = 100是定基年的价格指数;A_i+1是第i+1年的农业或工业的现价产值;e_i+1是第i+1年的年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表示乘法,/表示除法。
二、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农业和工业的不变价格产值:
A_Ci+1 = A_i+1/a_i+1
其中A_Ci+1是第i+1年的农业或工业的不变价格产值。
三、根据二的结果计算出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格)。
四、根据三的结果计算出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
b_i+1 = ( B_Ci+1- B_Ci)*100/B_Ci
其中b_i+1是第i+1年的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B_Ci+1是第i+1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格)。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中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下一篇:工人是人么?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