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02 08:09:59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子午 - 小 + 大
从“民企离场论”到“国企解放思想论”,这波双簧还要演多久? 2018年9月12日上午,一篇名为《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的署名文章开始在网上快速传播,其作者为“吴小平”。文章引起轩然大波,招致社会各界“精英”络绎不绝的批判。不少企业家在谈这事,迅速将此论与“公私合营、没收私产、一大二公、逐渐消灭私有制”等历史联系在一起,大倒“苦水”。 《经济日报》新媒体号发表了一篇评论标题为《经济日报批驳“私营经济离场论”:对这种蛊惑人心的奇葩论调应高度警惕》,这篇标题长达30个字的评论署名为“平言”,这是《经济日报》理论评论部所共用的一个笔名。《经济日报》创刊于1984年,邓小平为该报题写了报名。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直斥“私营经济离场论”为“逆改革开放潮流而动、企图开历史倒车的危险想法”。政法委微信公众号“长安剑”更是声色俱厉怒斥道:“谁让私营企业离场,谁就是开历史倒车,与人民为敌!” 一时间,官媒气势汹汹的,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开历史倒车和与人民为敌”这样严厉的话都说了出来了。敢问这样的用词要置当年的“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于何地? 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机”。10月19日,有“权威”说:那些为了所谓“个人安全”、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在政治取向上存在很大问题,必须坚决予以纠正。11月1日更“权威”的定调出来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紧跟着,打造“银企命运共同体”的说法又被立为一项重要的金融政策,“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在公、私舆论展开对吴小平的批判以后,吴小平站出来说:“现在社会反响比较大,我认为很多人是没有读懂的。但是如果你要解释太多的话,就会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所以不跟你说了,因为我不太想在现在这个阶段做解释。”(9月12日《新京报》) 欲言又止,话中有话,这究竟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另有他意呢? 今年刚刚40岁的吴小平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上过长江商学院。能上长江商学院的,基本都是私营经济的“大佬”。吴小平在中金公司工作10年后,创办了“米牛网”,运营公司为杭州米云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个P2P平台,一头做股票配资,一头做理财。2015年股灾之后,因为违规操作,被证监会没收杭州米云违法所得1595.18万元,并处以4785.55万元罚款。这次重罚,让这家公司一蹶不振,“米牛网”于2016年12月23日宣布停止运营。 看得出来,吴小平同为私营经济阵营,而此番言论看起来是对其所属阵营的背叛。实际上,或许过往的经历让吴小平有所感触,故而通过这种“高级黑”、“反话”的形式来表达吐槽,这或许才是他潜在的意思。吴小平以往也发表过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尽管很多言论是对老百姓有利的,包括这次“民企离场论”。但吴毕竟是个混混角色,显然还不可能做出背叛其阶级的举动,他的那些主张明知道当权者不会去做,还故意这么说,摆明了就是“正话反说”。只是这次的言论影响太大了,给了一众媒体“就坡下驴”的大好机会。 俗语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国家还没有要把民企怎么样,吴小平引发的舆论风潮就换来了对民企史无前例的支持性定调和真金白银的援助。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资本和权力联袂出演的狗血“苦情戏”。 11月1日的“权威定调”刚刚出来,2日,一篇题为《国企已经完成历史任务了,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文章就在“量子人生”公众号上发表出来,署名是“小山同学”,虽然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0月2日,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篇瞅准时机抛出的“应景之作”。 尽管发表这篇文章的公众号以及文章的作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但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却体现出了一个新动向。 《国企已经完成历史任务了,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文提出,“国企主要是战争威胁的产物,和理念(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不大”,“是历史的屈辱、地缘政治造成的国防不安全感而不得不为之”。“渐进的双轨制比休克疗法好”,“1989年,中国GDP为俄罗斯的0.7倍;1994年,中国GDP真正超越俄罗斯,为1.2倍;1999年,中国GDP为俄罗斯的5.6倍。”“我不认同激进的改革,并非不认同国企改革的方向。缩小国企的占比,国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个方向不能动摇,动摇这个方向,就是倒退,就是借改革之名反改革。”“最近10多年,国企改革似乎已经停滞下来,国企改革的步伐,国企改革展现的魄力不仅远离张维迎等人的期待,也远不如1990年代朱时代。”“当下中国自然比1970年代末更安全,比1990年代末更安全”,“中国民企已经初步发展壮大,有能力有意愿进入各个国企原先占据的领域”。“在除基础材料(新材料以及芯片、面板等等)、国防之外的绝大部分消费品领域,民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毫无惧色,基本无需国企来帮忙竞争。”“只要去掉‘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原教旨意味强烈的前缀(或者改为公有制为补充),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国经济将如1998以后一样朝气蓬勃,重新恢复高速增长”。 作者的论据依然是重复某些“权威人士”那句话:“民企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就业,90%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既然民企已经占据国家经济半壁江山以上,为何每次开会还坚持什么‘公有制为主体’,为何还说要‘做强做大’?” 这是一篇非常恶毒的文章,它明明坚定主张国企私有化,却摆出一副肯定国企历史作用的“理中客”形象。如果把整天高喊“私有化就是好”的张维迎比作13年之后意识形态领域“不思悔改”的贺卫方的话,这篇文章的论者就更像是倚门卖笑——投身体制来改变体制的陈有西。显然,这种渐进式私有化主张更中听、更入当权者的耳朵。 据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数据,2014年,规模以上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3.7%,但上交税金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44.6%。该年1月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业每100元营业收入,国有工业企业纳税率为8.53元,私人企业纳税率为3.02元,外资企业纳税率为3.03元,国有工业企业上交税金为其他企业的2.6倍。 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2016年分登记注册类型分岗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表显示,国有企业人均工资7.17万元,私营企业人均工资4.74万元,外资企业8.09万元,岗位工资差距最大的为外资企业,国有和私营企业差距相近。不要只盯着某些国企高管的天价工资,国企的利润一部分是要交给国家统筹的:2014年至2016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充社保基金支出21.58亿元、26.21亿元、59.61亿元;2014年至2016年,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分别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4%、3%。而私企和外资的净利润全部成了股东的分红,而且这部分是没有计算到他们的平均工资和工资差距里面的。 可见,无论是站在国家角度(企业效率、利税贡献),还是站在劳动者角度(工资待遇),国有企业都是明显优于民企(私营企业)的,真要是站在“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立场,完全应该支持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增加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而不是继续缩减国有经济比重,把“私有化”、“扶植民企”当作脑残信仰。如果不是脑残,那就是别有用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诉求利益。 “民企离场论”黯然落幕、却战果颇丰,“国企解放思想论”粉墨登场。这波双簧恐怕还会继续演下去,裹挟着当权者,朝他们期望的方向继续转舵。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揭开建筑行业拖欠工资的神秘面纱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