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8 15:27:5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风青杨 - 小 + 大
杨晓刚刚跳槽到公司推广部上班。上周三下午,她回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盒喜糖,上面写着新人张英邀请她周六参加婚礼。杨晓想了半天没想起是谁,同事告诉她,张英是另一个部门的同事。因为觉得自己不认识对方,杨晓并未出席也没有随份子钱。没想到当晚就接到张英打来的电话,张英问她不来出席婚礼也不随份子钱是什么意思。张英表示,“本来我想如果给其他同事都送了,就她没有,觉得不礼貌,才会又专程发给她,没想到热脸贴冷屁股!”(重庆晚报)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你把请柬下。”一声叹息,道出了人们对某些人情消费的无奈和反感。 “份子钱”由最初的“帮助”,发展到现在的“红包炸弹”,由联络感情到“劫财”。然而,一边是随礼者叫苦不迭,一边却是收礼者“应收尽收”。 比如,为了保证“人不到礼要到”,一些结婚者,居然给不能到场的同学或同事发去电子请柬及收礼的银行账号,令人哭笑不得。至于,同学结婚互送“份子钱”欠条,更是畸形人情消费现象的真实写照,不仅让婚俗和礼仪变了味道,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失范的“人情契约”,人们深陷于人情消费中不能自拔。 份子钱越随越多、红白喜事名目越来越多还源于人们的攀比心理。别人随1000元,自己随800元,面子上很过不去,既怕对方嫌少又怕别人看不起,于是打肿脸充胖子,无形中被人情绑架。市场经济之下,利益是行为最大的驱动力。当人们意识到请客随礼可以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时,这种势头就会愈演愈烈。 于是,八百年不曾联系的同学突然加你微信,你满怀着一颗期待重逢的心点了“通过验证”,没想到第一句话就是“老同学,我要结婚了!” 以前有句话叫“礼轻情义重”,现在却变成了“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恶俗风气一日不改,“份子钱”的奴隶一日不得解脱。现在,各种名目的“人情消费”,大多打着商品交换的印记,无不在温情脉脉的薄纱下掩饰着一种金钱关系。 假如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在外地工作,工资是税后月收入4000元左右,扣去生活费用等支出,一个月结余最多有1500元。如果收到婚礼邀请,随的份子很多人一般在600元左右。若还要出席婚礼,那就还需至少700元的路费。而一趟下来,至少也要支出1300元。而这意味着,很多年轻人辛苦工作一个月,几乎存不下来钱。 有一位粉丝在我的微博上留言:“十年前,我刚毕业时,同学间随礼,也就两三百元。如今,礼金至少翻了三倍,工资没涨,物价上涨,红包也水涨船高了。如今谁不收“份子钱”就感觉吃亏,谁不随“份子钱”就感觉理亏,恶性循环,形成死结。” 城市很贵,农村呢? 2018年新华社有一篇评论文章这样写道:在一些地方,“整酒”花样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婚丧嫁娶以外,迁新居、考大学、过生日都是一些群众整酒的理由,甚至怀孕整“保胎酒”、出狱整“洗心革面酒”。有的人每年平均要参加200次左右的酒宴。 重庆三峡库区当地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平均不过三万元,有些人份子钱就要交两三万元。一些村里的低保户本来就收入低,靠国家发的救助钱过日子,现在却还要拿救助钱当份子钱。每年平均要参加200次左右的酒宴,送出四五万元份子钱!(新华社) “人情来往知多少,请帖数不了。今日盛行应酬风,钞票不堪回首口袋中。亲朋友情应犹在,只是规模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杯杯酒水肚中流。” 这首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形象生动地表露了当下老百姓在人情消费中的无奈心迹。无论是嫁娶、得子或老病,亲戚、朋友及同事不仅要送个红包表示一下,而且数额越送越大,悄然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人情负担”。正如全国人大“熊猫代表”、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红坪村“农民”杨爱东说,“在外打工三万三,回家吃酒荷包干”。 破旧俗需要勇气,深陷红包负担中的年轻人,抱怨不满,却又不假思索地随大流。想要躲开“红包炸弹”,就得“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敢于变革。年轻一代应大义凛然,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