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炒鞋”实为击鼓传花式的赌博游戏

时间:2019-10-26 09:58:39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孔德淇 - 小 + 大

近日,江苏丹徒警方接到报案,一名自称“殷十亿”的男子明知无充足货源,还是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虚构经营能力,让顾客全款购买“期鞋”,实施诈骗,涉案金额已达600万元。受害者维权群中有40余人,多为“炒鞋”的年轻人。(10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炒房、炒股、炒币的风潮过后,国内鞋圈又现“炒鞋”热。近年来,运动品牌线上抽签、摇号排队、限量联名出售等营销方式,成为球鞋产生高溢价的主要原因,进而催生“炒鞋”现象。“炒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买鞋囤货,待价而沽;二是炒期鞋,赚取付款到交货间的上浮差价,如今其已逐渐取代第一种变成主流。

“期鞋容易出事”并非日光下新事,业已圈内皆知。期鞋交易依附于私人信任关系,保障不甚存焉,许多人在卖家无力赔偿后只能自认倒霉。

某种程度上,购买者提前支付全款,买到鞋后选择不发货、收货,直接挂在平台上二次售卖,造就了特殊的奇观——买到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货,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鞋”。由此来看,球鞋已脱离了穿的实效性功能,具备期货性质,交易双方暗地里进行着一场心理博弈,赌涨赌跌。“炒鞋”实为击鼓传花式的赌博游戏,价格虚高,炒来的鞋少有人穿,加之囤鞋者砸价等因素,当下的限量,不过多久就会遭遇价格暴跌,以至于精通门道的、会把握时机的人能从中牟利,不懂的人难免被挥镰刀割韭菜。

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球鞋等中介物呈现价值观,彰显品位与格调,实现自我与群体认同,本无可非议,但须知,当下“炒鞋”概念爆火,更多只是人为建构的流行,充斥着“商品拜物教”的陷阱——鞋子发行掌握在商家手里,价格多半是炒作起来的,球鞋“名利场”上,最终成“炮灰”的终究是跟风“炒鞋”的玩家。热门款式的球鞋溢价再正常不过,但想要靠买卖球鞋“暴富”却有点不切实际。“炒鞋赚首付”的人,现实存在但凤毛麟角,“鞋穿不炒”恐怕才是理性之选。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先“只招”后“只不招”,特权幼儿园附议

下一篇:“下调刑责年龄下限”应当提上议程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