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14:20:0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中国式领导审美:被统一的中国店面招牌,丑的整整齐齐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和上海之间,要论洋气还是上海洋气。 中国魔都、东方巴黎,100年前就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拥有中西文明碰撞出的花雕酒搭配玛格丽特的海派文化。 但这么时尚的上海,也没有逃过“店招统一”的魔爪。 这是在上海常德路被当地人戏称为“上海最好的街面招牌设计”。 店铺招牌大统一,黑底白字,连黄花都配好了,如果我路过这可能会产生一种冲动——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成,店家节哀顺变。 讲真,就这一黑一白的招牌设计,实在太像灵堂了,昨天好多人说接受不了。 而且没想到,今早起来一看,现在的常德路又长这样了。一夜之间所有招牌被遮,连黄花也被拿掉了,不得不说相关部门效率也是很快…… 拆了改,改了再拆,一进一出都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有整改耽误的时间,店家的损失可想而知。 这不光是上海静安区常德路,其实从一线到十八线的城市街道,近几年的店铺招牌都经历过此劫。 被统一后的招牌字体大多是清一色的新魏体、楷体、黑体,千城一面。 配色不是黑底白字,就是番茄炒蛋一样的红配黄。 寿衣店旁边就是宾馆,一条龙式服务。 当地肯定有人晚上想去宾馆,结果没看清字,进了寿衣店…… 远远地看真的好整齐,丑得整整齐齐。 这些招牌被统一之后,逛街如上坟,购物如奔丧,顾客懵了。 招牌都可以一个模板搞定了,设计师饭碗没了。 特色被统一的招牌淹没了,店家哭了。 所以到底为啥要改店铺招牌? 就上海常德街这事,上海静安区总工会回应说,因为在进行街道立面整治。 解释一下,立面整治就是政府出钱来对街道的外表做美化。 一般来说,当城市突然开始和店铺的招牌过不去了,要么是又到了评比“全国文明城市”的关口,要么是开始推行市容美化了。 毋庸置疑,其他地方的店招统一运动也是因此而起。 去年3月昆明的店招突然变成“黑白配”,相关工作人员称,统一招牌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 很明显,店招统一,为了整治市容市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现在的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是所有当地政府每年都要争抢的香饽饽,能不能创建文明城市也是选拔干部非常重要的一环。 选拔标准第一条就是,广告牌等造型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什么才算美呢?没有具体标准。 其实也给不出标准。美,本来就是很主观的感受。 比如,你们觉得关之琳和赵雅芝谁漂亮?有人觉得赵雅芝漂亮,我就觉得关之琳更漂亮。但这要是问我妈,她估计觉得我最漂亮。 什么算“美”不确定,但混乱不堪肯定不行,所以整整齐齐成了最简单、容易实现的统一审美。 但效果却适得其反。 本来是要突出城市特色,结果整治下来,没有特色成了最大的特色,统一之后更影响市容。 就如同目前国内泛滥的各种古镇古街一样,成都宽窄巷子,北京南锣鼓巷,上海田子坊,最后都慢慢变成了一个样。 是要求“整齐”错了吗? 日本其实也要求街面店铺招牌整齐,标准非常严格,甚至他们对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都规定得极细。 比如,麦当劳招牌的红色在日本都要按要求调暗至标准的红色。 要求“整齐”没有错,错的是一刀切。 相比我们的黑体楷体,在日本东京的街头,都很难找到两块字体相同的招牌。因为店主一般会找人专门做设计。 虽然限制的条条框框诸多,但有具体的标准,店主也有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标准的范围内去设计自己的招牌。 但在我们这,却要求的是整条街“齐步走”,高低无差,大家都长一个样。 当地政府规范缺乏细节要求,简单粗暴地统一了全城的招牌,让招牌丑得整整齐齐。 店主也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有关部门却有权拆掉任何一块不顺眼的招牌。 2015 年9月,安徽丁香镇这个地方的所有店铺招牌都被强制更换,换成了啥呢?冠名广告。而广告收入与店主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时也说是为了“打造干净整洁而具有新意的街道环境”。 说到底,这些统一制作的招牌背后,如果商户自己没有一点点自主的权力,创新就失去了活力。 领导审美不够不可怕,让商户们再也没有了创新力,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别让监外执行变成“放虎咬人”
共有 0 条评论 |